貴州紅茶產量與出口均價位居全國第一!黔地出好茶背后有故事……
8月27日,貴州省首屆紅茶大會在黔西南州普安縣舉行。會上,中國茶葉流通協(xié)會發(fā)布的《2024世界與中國紅茶產銷情況解析》顯示,貴州紅茶產量與出口均價位居全國第一。
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4年,全省紅茶總產量從4.8萬噸增至9.3萬噸,年均增長率達14.1%,高于全國紅茶平均增速4.8個百分點;總產值從22億元躍升至50億元,增長了1.27倍;畝均產值從3000元增至5000元,增幅66%;出口額從0.5億美元增長至1.5億美元,呈現量價齊升的良好態(tài)勢。
位于湄潭縣永興鎮(zhèn)的中國茶海景區(qū)。
如今“干凈黔茶,全球共享”的品牌理念正隨產品遠銷海外。然而黔茶之美,不止來自自然的饋贈,它或許還凝結著遵義市湄潭縣義泉萬壽宮里育種圖紙上的沙沙筆響,回響著茶農在桐子坡上培育茶種的沉穩(wěn)腳步。這片茶葉承載的是一段不能被遺忘的抗戰(zhàn)記憶和科研報國的艱辛歷程。
時光回到1939年,當時的經濟部中央農業(yè)實驗所和中國茶葉總公司聯合在湄潭創(chuàng)辦了“經濟部中央農業(yè)實驗所湄潭實驗茶場”,簡稱“中央實驗茶場”。
湄潭茶場場史館(湄潭義泉萬壽宮)。
“1939年,全國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浙江、福建、安徽、湖北等地相繼失守。為恢復茶葉生產與出口,當時的國民政府選定西南地區(qū)的湄潭籌建中央實驗茶場。”8月中旬,貴州茶文化生態(tài)博物館館長羅可可給記者介紹:“同年9月8日,茶場籌建工作正式啟動。1940年4月,中央實驗茶場在湄潭正式掛牌成立,由著名昆蟲學家劉淦芝出任首任場長。”
就這樣,40余位來自茶葉、昆蟲、農藝、農經、森林、特作等領域的頂尖專家,應時代之召,越千山齊聚湄潭。他們的行囊里裝著茶樹標本與昆蟲圖鑒,更揣著讓茶脈在戰(zhàn)火中延續(xù)的使命。
“籌建初期,茶場急需連片土地。湄潭百姓毅然以祖塋換茶園。”羅可可館長感慨道,在民眾鼎力支持下,茶場先后收購校場壩千余畝土地,并將象山民眾世代安葬祖先的500余畝墳山開墾為示范茶園,桐子坡則辟為全國茶樹品種園。
湄潭茶場場史館(湄潭義泉萬壽宮)。
“那時制茶,既要與時間賽跑,又要同困難博弈。在艱苦條件下,劉淦芝場長帶領大家潛心開展科研生產。1940年,中央實驗茶場利用本地苔茶創(chuàng)制‘湄紅’‘湄綠’等品牌茶葉。”羅可可館長說,“當時紅茶是主要出口品類。產品投產后,通過史迪威公路源源不斷運出,換回了大量急需的槍支彈藥,寫就了‘一片葉子助抗戰(zhàn)’的歷史佳話。”
烽火歲月遠去,茶香綿綿不斷。1958年,湄潭茶場創(chuàng)立“黔紅”品牌,匯聚全省紅毛茶出口美、英、澳等十余國,為新中國換回寶貴外匯,延續(xù)了茶葉報國的情懷。
如今,一代代茶人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在這片曾被汗水與信念澆灌的土地上繼續(xù)耕耘。“遵義紅”品牌價值高達56.8億元,躋身全國紅茶前三強;“普安紅”以32.5億元首度進入全國前十;“黎平紅”“雷山紅”“石阡紅”“太極古茶”等品牌協(xié)同并進。
茶葉,早已不僅是飲品,更是一種精神的延續(xù)、一座連接的橋。貴州紅茶,正以嶄新姿態(tài),告訴世人:茶脈在這里從未中斷,故事在這里不斷更新。(彭玲 龍永)
編輯:李翼
二審:王懿
三審:陳曦
總值班:郝從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