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fā)展調研行】陶罐里的非遺密碼
立秋的晨霧還未散去,玉屏侗族自治縣新店鎮(zhèn)朝陽村,活動室不遠處的一棟傳統(tǒng)吊腳樓里,63歲的玉屏罐罐油茶制作技藝傳承人——姚敦烈早已開始忙碌。
他家的火鋪上,鐵鍋燒得發(fā)紅。倒入自榨茶油的瞬間,青煙裹挾著木質香氣騰起,他隨即撒下發(fā)酵五年的老茶葉。
老人盯著鍋中茶葉的變化,突然抄起竹鏟快速翻動:“要等到葉邊卷成魚鉤狀,少一秒沒魂,多一秒就苦了。”這套動作,他重復了整整45年。
姚敦烈將灰堿粑倒入陶罐。
最具儀式感的環(huán)節(jié)在陶罐前展開。姚敦烈將炒好的茶葉與土雞湯倒入祖?zhèn)鞯奶展?,加入炸米花、灰堿粑等配料后,用侗語念起古老的祈福詞。
不一會兒,陶罐里的茶湯咕嘟作響,焦香的老茶與土雞高湯交融。罐蓋合上的瞬間,仿佛敲開了時光之門——這只祖母傳下來的陶罐,已燜制過姚家四代人的悲歡。
“沒有油茶的侗寨,就像沒有鼓樓的村子。”姚敦烈用竹勺攪動茶湯,皺紋里藏著歲月沉淀的茶香。
輕輕舀出一碗,米花、灰堿粑在碗底鋪成金黃“地基”——這是侗家人待客的最高禮遇,也是姚敦烈守護了幾十年的味道。
“油茶的苦涼回甘、清香可口不僅具有醒腦提神的功效,更有祛濕熱、防感冒、治腹瀉的藥用價值。”老人指著墻上“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證書,眼角堆起笑紋。“以前只有過節(jié)才舍得吃,現(xiàn)在天天有人來學。”
姚敦烈將制作好的侗家罐罐油茶舀進碗里。
作為全國五個、貴州唯一的侗族自治縣,玉屏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薈萃,享有“中國油茶之鄉(xiāng)”“侗族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等美譽,當?shù)刂两袢员A糁备琛⒍崩C以及罐罐油茶制作等傳統(tǒng)。
姚敦烈出生于油茶世家,6歲起,他蹲在祖母膝邊,看著祖母將陳茶投入陶罐煮水。柴火噼啪作響中,老人哼著侗家采茶的調子,茶香與歌謠如同DNA雙螺旋,深深烙進少年的記憶。
“彼時條件不好,祖輩們只能用樹皮草根充饑,后來用茶葉煮水覺得好喝,就在茶水中加入食材便于充饑。”姚敦烈至今記得,因采用當?shù)厥a(chǎn)的茶油炒制佐料,再通過陶罐煨煮,故而稱“罐罐油茶”。
18歲那年,姚敦烈第一次獨立掌勺,連續(xù)炒煳幾次茶葉的慘痛經(jīng)歷,讓他不得不一邊求教于村里的長輩,一邊自行摸索,經(jīng)過幾年的研究,很快就掌握了制作技術。
“原料選擇的嚴苛標準以及復雜精細的制作工藝,賦予了灌灌油茶的靈魂。”姚敦烈的原料日志里,記載著令人咋舌的細節(jié):
土雞高湯定基調:選用散養(yǎng)2年以上的侗鄉(xiāng)土雞,與筒骨慢燉6小時形成乳白湯底;
古法炒茶見真章:五年陳化野生老茶葉經(jīng)茶油煸炒至焦香,需精準控制“葉片卷曲呈蟹眼狀”的火候;
配料交響曲:糯米花、灰堿粑(侗族特有米制品)、炸黃豆等十余種輔料,構成層次豐富的味覺矩陣;
陶罐燜煮鎖魂:特制粗陶罐以微孔結構促進風味融合,文火燜制20分鐘方成。
姚敦烈認為,茶葉的采摘環(huán)節(jié)是制作好油茶的最大挑戰(zhàn)。他強調,必須選用當?shù)厣狡律弦吧牟枞~,并在每年六月六前后幾天內進行恰當?shù)牟烧?。避免過嫩或過老,以確保熬出的湯汁色澤黑亮。
這種近似行為藝術的堅持,造就了油茶獨特的“山野氣韻”,也讓他成為村里紅白喜事的“首席油茶師”。
面對年輕人外出打工的困境,2008年以來,姚敦烈在當?shù)嘏囵B(yǎng)了20多名徒弟,并多次帶領徒弟參加全省和周邊縣市廚藝比賽獲獎,進一步傳承和發(fā)展了侗家罐罐油茶制作技藝。
“機器炒的茶沒有魂!要堅持用柴火灶、陶罐,甚至不用味精。”姚敦烈經(jīng)常教導徒弟,他認為“鮮味來自耐心”——熬一鍋筒骨湯需6小時,而傳承一門技藝需要一輩子。
為了讓徒弟氤氳出與傳統(tǒng)別無二致的醇厚氣息,姚敦烈優(yōu)化了繁瑣的“十二古法”,催生出獨創(chuàng)的“五感鑒別法”:聽米粒爆裂的脆響、看茶油泛起魚眼泡、聞茶葉散發(fā)的蘭花香、觸糯米團的彈性、嘗灰堿粑的堿度。
由于制作技藝精湛,姚敦烈多次被省內外一些大型酒店聘請去擔任技師。其徒弟張生艷說:“師父總說,油茶是侗話的另一種發(fā)音。老祖宗的東西,終于走得更遠了。”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罐罐油茶早已超越單純的飲食功能,成為重要的文化符號。它既是侗家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招待貴客的傳統(tǒng)佳品,更是婚喪嫁娶等重大儀式中不可或缺的禮儀食品。
罐罐油茶成品。
2009年,玉屏罐罐油茶制作技藝被列入貴州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0年,當?shù)厝舜蟪雠_《玉屏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條例》,對罐罐油茶制作技藝進行了立法保護。
“文化傳承的關鍵在于人。”在眾多姚敦烈的推動下,當?shù)卮鬄?、鐵家溪、田坪、茅坡等村的罐罐油茶產(chǎn)業(yè)空前繁榮,甚至有的傳承人在景區(qū)、大型節(jié)日創(chuàng)新推出“油茶體驗游”,讓游客參與從采茶到烹制的全過程,感受侗鄉(xiāng)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魅力。
2020年9月,當?shù)卣疄榘l(fā)展旅游產(chǎn)業(yè),在玉屏侗鄉(xiāng)民族風情園景區(qū)建設了一條特色文化街“不散的鄉(xiāng)場”,將侗家罐罐油茶從大山深處搬進旅游景區(qū),使其成為展示侗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從深山侗寨到旅游景區(qū),從家庭作坊到非遺廟堂,玉屏罐罐油茶的發(fā)展歷程折射出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的轉型之路。
姚敦烈常說:“要讓來玉屏的客人品嘗到我們侗家罐罐油茶的美味,讓大家通過一碗油茶,來品味侗鄉(xiāng)玉屏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
客人在品嘗罐罐油茶。
如今,這碗承載著侗族人民智慧的罐罐油茶,正以新的姿態(tài)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它不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一座連接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鄉(xiāng)村與城市、中國與世界的文化橋梁。在鄉(xiāng)村振興和文化自信的時代背景下,玉屏罐罐油茶的未來發(fā)展,值得期待。
夕陽西下,姚敦烈與徒弟們圍坐在吊腳樓前,新一代傳承人正嘗試將抹茶粉融入古法配方。
他的小院成了研學基地,省城來的美食博主正舉著手機直播:“家人們看!這就是侗家‘三遍不見外’的禮儀……”
不遠處傳來悠悠侗歌:“茶樹種在月亮上,油香飄到云里頭;茶樹發(fā)芽又落葉,唯有手藝永年輕……”這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笑了笑:“只要還有人想學,我這把老骨頭就教到底。”
編輯:徐霜
二審:肖玲
值班編委:譚霜
總值班:王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