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屋誓言:十顆赤心永向黨——石阡仡佬族家庭兩代十人軍旅傳奇
堂屋誓言:十顆赤心永向黨
——石阡仡佬族家庭兩代十人軍旅傳奇
在石阡縣坪地場仡佬族侗族鄉(xiāng)的老鴰林村,每年春節(jié),劉家那間古樸的堂屋里顯得格外熱鬧,一場別開生面的“軍事座談會”在此展開,家人們圍坐在一起,熱烈地談論著軍旅生活的點點滴滴。
石阡縣坪地場仡佬族侗族鄉(xiāng)的老鴰林村滿目青山。
“盼子孫后代一代接一代,穩(wěn)穩(wěn)接住這根浸滿忠誠與熱血的接力棒。”大哥劉明光總會用這句話收尾,他的聲音雖已帶著歲月的滄桑,卻飽含著對后輩的殷殷期望,每一個字都如重錘般敲擊在大家的心上。49歲的村支書王賢勝談起劉家的軍旅傳奇,不禁豎起了大拇指,眼中滿是欽佩。
堂屋的墻壁上,十張軍人照整齊排列,面龐堅毅,目光堅定,身姿挺拔,宛如一支即將出征的隊列,靜靜佇立在那里,訴說著兩代人跨越六十載累計100年兵齡的熱血傳奇,詮釋著“十顆赤心永向黨”的忠誠誓言。
劉家兩代十軍人照片。
初心如磐 首啟從軍征程
“咱當兵的,不就是把骨頭扔進熔爐里,煉出點能扛事的硬氣?!”1964年春,19歲的劉明光懷揣著這樣質(zhì)樸的初衷,光榮地成為劉家第一個邁入軍營的子弟。
那年春天,乍暖還寒,凜冽的寒風還帶著冬日的余威。劉明光穿著母親親手縫制的單薄新衣,邁著堅定而有力的步伐,步行60里路前往縣城集結(jié)。
離家那天,母親悄悄往他背包里塞了一把炒黃豆。那炒黃豆,每一顆都藏著如火星般熾熱的期望與力量。母親的眼神中滿是不舍與牽掛,只是輕輕地說:“孩子,好好照顧自己。”劉明光強忍著淚水,用力地點了點頭。
部隊的生活,是一場意志的磨礪。連隊駐扎地,大雨如注般傾灑而下,劉明光毫不猶豫地沖進泥地里,一次次匍匐前行。他的褲腿很快就磨出了破洞,灌滿了泥漿,每移動一步都異常艱難,但他咬緊牙關,心中只有一個信念:不能放棄。
當別人休息時,劉明光卻拿起鉛筆,在廢舊的草紙上練習畫畫;他精心制作黑板報,每一個字、每一幅畫都傾注了他的心血。他這是在踐行對共產(chǎn)黨員父親“黨員的骨頭要比山石硬”的承諾?。?/p>
他11歲那年,父親去世,母親一人帶著6個兄弟,生活的重擔壓得母親有些喘不過氣來。家里,成了劉明光最深的牽掛。
他常常與家里通信。他媽媽的來信,除了平安的問候,總有那句沉甸甸的囑托:“好好長本事,在部隊給家里爭光。”這囑托,如同溫暖的陽光,穿透了部隊生活的艱辛,照亮了他在部隊前行的道路,給予他不斷奮進的力量。
劉明光的回信中,都會寫上一句:“弟弟們,部隊是鍛煉人的大熔爐,希望你們都能來!”家信,如同一顆火種,點燃了劉家兄弟的從軍夢想。
劉愛珍在雪域高原訓練結(jié)束后的合照(右一劉愛珍)。
薪火相傳 弟輩接力從戎
1965年初秋,18歲的劉明忠循著大哥劉明光的足跡,踏上了從軍之路,成為了貴州安順武警支隊的一名新兵。之后幾年里,劉明權、劉明建、劉明周也相繼參軍。他們緊隨兄長的步伐,扛起鋼槍,踏上了保家衛(wèi)國的征程。
最小的劉明周總說,自己是被哥哥們的軍功章“砸”進部隊的。每次,他望著哥哥們照片里筆直的身影,眼中閃爍著崇敬與渴望的光芒。
“好鐵要打釘,好男要當兵”,這句在黔東大地流傳的民諺,早已化作劉家血脈里的烙印。長輩們摩挲舊軍裝時那溫柔而堅定的目光,叔伯探親時筆挺的身姿,如同春雨般,無聲浸潤著下一代的心田。
劉愛軍(大)、劉愛軍(?。?、劉愛兵、劉愛珍……這些名字里嵌著“軍”與“兵”的后輩,循著“軍裝綠”的光,義無反顧地接過了父輩的鋼槍。“我們第二代的十個男娃中有八個人名字里帶有‘軍’或‘兵’。”大劉愛軍說,“小時候總覺得這些名字太土,直到參軍后,才懂得這是長輩對子女們執(zhí)著而熱烈的深情期望。”
說起兩個“劉愛軍”,劉明忠滿眼溫暖:“兒子在部隊出生,因通訊不便,后來才發(fā)現(xiàn)和弟弟的兒子重名,這不正是咱劉家的愛軍情結(jié)嘛!”大劉愛軍1994年參軍,成長為“愛軍精武標兵”;小劉愛軍1996年穿上武警軍裝,多次獲評“優(yōu)秀士兵”。
2019年,這個光榮之家迎來了第十位軍人——劉愛珍的丈夫徐銘。這位南部戰(zhàn)區(qū)的“金牌教練”與妻子相識于訓練中,相似的軍旅經(jīng)歷讓他們惺惺相惜?;槎Y上,徐銘鄭重承諾:“從今往后,我們既是夫妻,更是戰(zhàn)友!”這承諾,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為之動容。
劉家部分軍人合影(左起劉愛兵、劉明權、劉明忠、劉愛軍(?。?、劉愛軍(大))。
浴血奮戰(zhàn) 彰顯英雄本色
新兵連里,劉明忠牢記大哥“自找苦吃”的叮囑,訓練時總比別人刻苦幾分。擒拿格斗時,他的胳膊摔得青一塊紫一塊,仿佛一幅慘烈的“戰(zhàn)斗地圖”;實彈射擊時,他在槍托上吊著磚塊練穩(wěn)度……17年的軍旅生涯,他把這股不服輸?shù)膭艃荷钪残牡?,也融入了劉家的血脈。
1976年,劉明周受哥哥們的影響,奔赴云南邊防團。三年后,他投身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在前沿陣地堅守四年。1981年的一場戰(zhàn)斗中,地雷炸響,巨大的氣浪將他掀翻在地。他的右小腿血肉模糊,鮮血如泉涌般流出,染紅了腳下的土地。但他沒有絲毫退縮,眼中只有前方的敵人。他迅速撕下衣襟,草草捆扎住傷口,拖著傷腿,一瘸一拐地向沖鋒的隊伍追去。
然而,命運卻對他如此殘酷。1986年,轉(zhuǎn)業(yè)不久的劉明周在執(zhí)行任務時遇車禍犧牲。彼時,兒子劉愛兵僅兩歲,女兒劉愛珍尚在母親徐祖麗腹中。徐祖麗在家門口栽下柚子樹,“柚子”諧音“佑子”,成了她對下一輩最深的祈愿。每年柚子成熟,她總會把果實塞滿兒女的行囊,藏著她未說出口的牽掛和無盡的愛。
“真正的勇敢,是明知怕還往前沖。”剛?cè)バ卤B一個月時,緊急集合的哨聲就炸響在營房上空。小劉愛軍倉促寫完“遺書”交到連長手里。第一次執(zhí)行特殊任務,他攥著步槍背帶的手心沁出冷汗,心跳急速跳動,但想起六叔劉明周給他講的戰(zhàn)斗故事,果敢地投入了戰(zhàn)場。最后,他與戰(zhàn)友圓滿完成任務,那一刻,他的心中充滿了自豪。
劉愛珍在部隊訓練。
巾幗不讓 女兵綻放光芒
冬日的雪域高原風沙凜冽刻骨。劉愛珍佇立在軍營訓練場,睫毛被風雪凝結(jié),每一根都裹著細碎的冰晶。一旁的獵獵紅旗在蒼茫天地間格外耀眼,她攥緊拳頭,心中暗暗發(fā)誓:“這旗,我要穩(wěn)穩(wěn)護??!”
“那會當女兵,難!”劉愛珍回憶道,她大二時偶然間看見一張征兵海報,那一刻,從軍的火焰在她心中再次燃起。選拔中,考官問及從軍初衷,這個石阡姑娘沒有絲毫猶豫,脫口而出,字字鏗鏘:“我要像爸爸那樣當兵打仗,保家衛(wèi)國!”
憑借這份堅定和過硬的素質(zhì),她過關斬將,成為家族里第一位女兵,打破了老鴰林村從未有女性參軍的歷史。“我們劉家人骨子里帶著當兵的血哩。”她母親笑著說,眼角的皺紋里盛著光,“你爸是兵,你們也是兵,這就像地里的莊稼,一茬接一茬,錯不了。”母親的話語,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劉愛珍的心間。
軍旅歲月里,她的足跡從大西南的崇山峻嶺延伸至西北戈壁。每逢重大演習,她總是主動請纓、沖鋒在前;在原西安通信學院“精武杯”軍事技能比武中,她拿下女子全能第二名;戰(zhàn)區(qū)陸軍文藝巡演時,她一人參演7個節(jié)目,33場演出跨越1.1萬公里。“全軍士官優(yōu)秀人才獎”“三等功”“學習雷鋒先進個人”等榮譽,見證著她對軍營的深深熱愛。
2021年,劉愛珍放棄轉(zhuǎn)業(yè)時堅定地說:“父親的路還沒走完,我要替他走得更遠。”
劉愛珍榮獲三等功。
榮譽滿墻 見證報國忠心
“伯伯們說,父親入伍時在領章背面寫了‘精忠報國’。”在劉愛珍和劉愛兵心中,父親的形象由親人們的講述一點點勾勒出來。劉明周轉(zhuǎn)業(yè)回家的那年深冬,從挎包底層掏出紅絨盒子,里面的三等功勛章在煤油燈下泛著柔和的光,齒輪和麥穗紋路被摩挲得發(fā)亮。
“在戰(zhàn)場上,他從來沒有退縮。”劉明光眼中滿是驕傲。那枚三等功勛章,是劉明周用熱血與勇氣換來的,也是留給家人最珍貴的“傳家寶”。
劉愛兵骨子里流淌著軍人的血,哪里有人民需要,他就奔赴哪里。2008年汶川地震,他主動請纓馳援都江堰,連續(xù)作戰(zhàn)近一個月。“當時我們是第一批進入災區(qū)的部隊。”劉愛兵說,剛開始他和戰(zhàn)友負責指揮部與震中的通信設備搭建,每天要經(jīng)歷大大小小的余震10多次,當與震中通訊恢復后,他和戰(zhàn)友們又從通信兵轉(zhuǎn)為戰(zhàn)地兵,在各個儲備站之間轉(zhuǎn)運物資。
在抗震救災的第七天,劉愛兵在都江堰的廢墟上咳出了血,長時間的負重和勞累讓他的腰椎間盤突出加重。醫(yī)生說:“以后不能再負重。”劉愛兵反而堅定說道:“穿上這身軍裝,就有這份責任!”2013年雅安地震,他再次挺身而出,抵達災區(qū)。
“優(yōu)秀士兵”“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三等功”……他用閃亮的軍功章,向英年因公犧牲的父親交出了滾燙的答卷。劉家的軍功簿上,這樣的故事還有許多:劉明光服役期間5次榮獲嘉獎;劉明忠榮立三等功1次;劉明權多次被評為“優(yōu)秀班長”;劉明建1978年戍守邊防,把青春獻給了祖國的邊疆……
在石阡縣人武部榮譽室,一組數(shù)字記錄著這個家庭的奉獻:10人參軍,累計服役100年,9枚軍功章,各種大大小小榮譽32項,證書摞起來有1米高。一名人武部干部感慨地說:“這是少數(shù)民族同胞擁軍報國的生動縮影,每一枚軍功章背后,都是對‘國’與‘家’的深情詮釋。”
記者手記:家國情懷,血脈傳承
十顆赤心,都交給部隊了!
一脈熱血的傳承,從兄長到弟弟,再到家族的下一輩,從未因時光流轉(zhuǎn)而褪色。這不是簡單的接力,而是家國情懷在血脈中的延續(xù)。
石阡縣是革命老區(qū),有著深厚的紅色歷史底蘊,那些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激勵著劉家兒女傳承革命精神,投身報國事業(yè)。自1964年劉明光穿上軍裝,六十一年間,劉家兒女在各條戰(zhàn)線上續(xù)寫著榮光,“軍裝綠”成為這個仡佬族家庭鮮明的底色,見證著兩代人的忠誠擔當,承載著對國家的熱愛與對軍人的崇敬。
“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yōu)良”,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部隊工作的重要指示,為軍人指明了方向,劉家軍人將其作為根本遵循、行動指南。每逢過節(jié),一家人都會聚在一起召開“家庭軍事座談會”,長輩們深情講述烽火歲月和軍營故事,分享對忠誠、奉獻、擔當?shù)睦斫馀c感悟;年輕一代則匯報思想、交流心得,讓家國情懷和從軍報國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fā)芽。
在強國強軍的征程中,劉家軍人始終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將個人成長與國家命運緊密結(jié)合,用實際行動讓“軍裝綠”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記者:王能方 陳林 王浩 熊麗娟)
編輯:吳靖
二審:周蘇星
值班編委:黃燁
總值班:王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