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超與蘇超:球場的純粹與文化的集萃
繼“村超”之后,“蘇超”也火了。一個是鄉(xiāng)村足球聯(lián)賽,一個是城市足球聯(lián)賽,兩者之間,像是默契的接力與呼應。
“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關注到“蘇超”的人,可能都對這句話不陌生。踢球就玩命踢球,沒有花架子,沒有商業(yè)味,拿出拼勁,踢得純粹,為榮譽而戰(zhàn),主打一個“硝煙彌漫”。無論是村超,還是蘇超,其實精髓都在“純粹”。哪怕技藝不如職業(yè)聯(lián)賽,球場的純粹、干凈,卻讓整個球場“活”了,整個比賽有了“神”。觀眾也不再是以一種超脫的心態(tài)欣賞一場比賽,而是投入其中吶喊助威,與球賽融為一體。
把純粹交給比賽,“整活”就成了看臺外的事。真假美猴王、鹽水鴨加糖、太湖三傻、楚漢之爭……蘇超爆火之前,估計很多人都想不到江蘇人這么會玩,各種自我調侃,讓“硝煙味”十足的球賽多了很多文化味,而偏偏文化又全在硝煙上,這種“外焦里嫩”的感覺讓整個網(wǎng)絡都為之沸騰,流量滾滾而來。
回想村超,何嘗不也是文化味滿滿。侗族大歌、藍染、刺繡、銀飾、蘆笙舞……在看一場酣暢淋漓的球賽的同時,人們也看到了貴州民族文化、鄉(xiāng)村文化的多姿多彩,感受到了貴州人民的樂觀好客、淳樸善良。這種精彩的地域文化賦予了“村超”不一樣的人文氣質,讓它能夠持續(xù)贏得喜愛與關注。
村超像一扇窗,讓慕名而至者、網(wǎng)絡關注者全面真實地感受到了貴州文化的魅力,不僅帶動貴州文旅產(chǎn)業(yè),更通過向世界的展示,深化了一種地域文化的自我認同,文化自信不斷得到滋養(yǎng)。同樣,很多人也許是第一次通過散裝“十三太保”拼湊起完整的江蘇。讓這個經(jīng)濟強省有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化形象。球場上,踢得純粹,看臺上,人山人海,網(wǎng)絡上,各種爆笑熱梗。廣泛的傳播帶來更多的參與,越來越多的江蘇人參與進來,這時候的“散裝”江蘇已是“形散神不散”。
有人會問,村超和蘇超的熱度會持續(xù)嗎?想明白一開始流量怎么來的,保持那份純粹,享受文化集萃,繼續(xù)不斷創(chuàng)新就夠了?;o百日紅,但花有重開日。(作者: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評論員 蔣葉俊)
、
編輯:李翼
二審:田政
值班編委:陳曦
總值班:勾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