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簫一笛吹出400年華章
在玉屏姚茂順簫笛廠一樓工作間內,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簫笛協(xié)會會長、國家級非遺項目玉屏簫笛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姚茂順一手持竹,一手執(zhí)刻刀,一筆一畫留下“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的字樣。
“現(xiàn)在正在制作的這支簫是一位四川客戶為自己兒子定做的成人禮物。”姚茂順說,多年來,聯(lián)系自己定做簫笛的客人已經遍布全球各地。
姚茂順手執(zhí)刻刀于簫笛上刻畫。
仙到玉屏留古調,客從海外訪知音。清乾隆時期《玉屏縣志》記載:“平簫,邑人鄭氏得之異傳,音韻清越。善音者,謂不減風笙。”玉屏簫笛制作工藝歷史悠久,是傳統(tǒng)手工簫笛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2006年,玉屏簫笛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成長于簫笛世家的姚茂順,15歲正式開始跟著爺爺學習簫笛雕刻工藝。一支簫笛,從精心挑竹、砍竹開始。挑選竹子需要豐厚的經驗,為更方便培植和挑選合適的原材料,姚茂順承包了約700畝竹林,“砍竹的方式、位置很有講究。”砍好的鮮竹要放入庫房,經過3到5年的陰干處理。“這輩人存,下輩人用更好。”姚茂順說,但在陰干過程中,竹子易裂,損耗較大,所以真正能成為簫笛原材料的竹子少之又少。
玉屏姚茂順簫笛廠。
選好原材料,經過反復地烘烤、冷卻、校直、淘汰與挑選,達到滿意的狀態(tài)后,根據(jù)不同竹子特性,再對其進行去皮、打通等細節(jié)處理。
“在整個過程中真正能做成簫笛的竹子百里挑一。”姚茂順拿起一支竹笛,“笛子一般分7個調,通過測量竹子的內外徑、長度、確定吹口等,可以制作出不同的竹笛。”
掌握制作簫笛的技巧只是一部分。在姚茂順看來,傳承人不僅是匠人,更應是文化的傳播者。
姚茂順手工制作的簫笛。
“要真正做好一支簫笛,需要懂音韻、雕刻、繪畫、書法等。它不僅是一個樂器,更是一個文化產品。”
如何形容簫笛數(shù)十年的陪伴?他以“樂在其中”四字作答,學會制作簫笛時是“喜歡”,在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和意義的過程后,“喜歡”轉變?yōu)?ldquo;熱愛”。(作者: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睿 郭加堯 聶建云)
編輯:李翼
二審:任恩多
值班編委:張璇月
總值班:勾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