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如故
古城,有茶室則靜,有清風(fēng)則靜,有古道則靜。一靜在心,二靜在脾,三靜在眼。心靜如水,脾靜如山,眼靜如夜。茶煙裊裊間,時光凝固,恍若隔世,而茶的韻味,卻穿越古今,悠然自得。
沿東山古道至中南門古城靠靜東山口,石板路上苔痕上。落葉紛飛,瓦礫間的燈影交織,老屋錯落,斑駁的墻面上攀爬著歲月的痕跡,與茶香相映成趣。夜幕下一盞盞燈火漸次亮起,仿佛是歷史長河中閃爍的星辰,走進(jìn)這幽靜夢境。
在城市的喧囂與繁華之中,有一處二層小樓——匾額題字茶香如故。靜靜地坐落于老街的一隅,像是一位歷經(jīng)滄桑卻又安之若素的老者,散發(fā)神秘的氣息。推開門,迎面而來的是一室清雅,淡淡茶香,時間在這里慢了腳步,人不由自主地放慢呼吸,享受這份寧靜與悠然。各式茶具整齊地擺放在木制架上,泛著溫潤的光澤,與古色古香的桌椅相映。與老板交談,窗外綠意盎然,窗內(nèi)茶水沸騰,輕嘬一口,舌尖回蕩著歷史的甘醇,人忘卻塵世紛擾。微微發(fā)黃,茶葉在水中舒展,如同歷史畫卷緩緩展開。一幕幕往事在舌尖跳躍,回味無窮。窗外的喧囂仿佛被這茶香濾去,留下的只有心靈的靜謐。
茶館的外觀并不張揚(yáng),是典型的傳統(tǒng)建筑風(fēng)格。斑駁的墻面,歲月留下的指紋,記錄過往風(fēng)雨和陽光。朱紅色的大門,在歲月的摩挲下,泛著一種溫潤的光澤。門楣上掛著一塊古樸的匾額,字跡蒼勁有力,一筆一劃一道茶香。歷史的故事,隨著茶葉的沉浮,在這靜謐的空間里緩緩流淌。而茶館之外,時光荏苒,人影穿梭,古城依舊靜默不語。
以前的老街,這里住著一位老人。第一代主人是聽說姓陳,是個從北方來的商人。買下來這一棟房子,他說喜歡“清風(fēng)貼山氣,一陣涼意一陣暖。”老人走時,聽說埋在東山之上,陳老人的故事也隨風(fēng)融入了古城的每一塊磚瓦,如同那茶香,淡而不散,久而不膩。
康熙年間房子主人是一女子,關(guān)于女子的傳說有很多。說是陳姓后代的妾室,姓楊,喜歡獨(dú)居,也是一位雅好茶道的佳人。她將小樓打理得更加精致,院中植滿了各種茶花,每當(dāng)花開時節(jié),香氣四溢。楊女子常獨(dú)自坐在院中,手捧清茗,聆聽風(fēng)聲,她的眼眸中倒映著流年。
女子的美貌如花招蜂引蝶,說是男人愛茶,不如說是男人愛美人。女人卻真愛茶,靠山種了茶樹,在松桃縣的大興有一片茶園。每到茶時,她會親自采摘,篩選,炒制,曬茶的地方就在屋子外的小土包上,穿一身齊胸襦裙,飄飄若仙,然后將新茶一一品鑒,微風(fēng)吹動她的裙擺,她獨(dú)自陶醉于茶香。
女子對茶的熱愛和對茶藝的追求,使得這小樓成為了遠(yuǎn)近聞名的茶藝館。她不僅以茶會友,還經(jīng)常邀請當(dāng)?shù)氐奈娜四蛠泶似奋摰?,小樓因此成為了文化交流的聚集地。她對茶的?zhí)著和對美的追求,讓她的茶藝在古城中獨(dú)樹一幟,成為了一段傳奇。小樓因此得名“香茶樓”,俗稱“女子樓”,茶也得名為“香茶”或是“女子茶”。
美女不老,時間老。茶香如故,故人品茶。
民國初年,房子迎來又一位容易被記住的主人。此女子花高價買下這房子,周圍又修了三間,形成院落。香茶牌子沒有動,大門上掛了“清風(fēng)茶樓”,客人在院子里喝茶,主人白姑娘在正樓上的紗簾后彈琴。喜歡音樂的人可以和唱或是和奏。盡情釋放情緒,大吼大叫也不會被趕出。姑娘還會出對子,戰(zhàn)亂初期的黔東還能隱藏如此雅致之地,實(shí)屬難得。有一上聯(lián)流傳至今“東山西麓大小姐撫琴說東西”,說是有清末落魄秀才聽了白姑娘的琴聲有感,寫的上聯(lián),白姑娘收到對子后,追出去聽人說秀才參軍去了。
茶樓從此再無琴聲,世人傳姑娘和秀才本就認(rèn)識,兩人深愛著再次相遇。也有人說兩人以琴聲成知音,秀才離去后,白姑娘的琴音便成了茶樓永恒的傳說。
當(dāng)輕輕推開古銅色大門,仿佛是推開了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方小巧精致的庭院。庭院中,青石板鋪就的小路蜿蜒曲折,通向茶館的各個角落。路旁擺放著幾盆翠竹,那翠綠欲滴的竹葉在微風(fēng)中輕輕搖曳,發(fā)出沙沙的聲響,宛如一首輕柔的樂曲。還有那盛開的四季花卉,或嬌艷欲滴,或淡雅清新,它們在不同的季節(jié)里展現(xiàn)出各自獨(dú)特的魅力,為茶館增添了一份生機(jī)與色彩。
院一角的古井,泉水清澈見底,似乎能洗凈世間的塵埃。井邊,一棵老梅樹斜倚著,每逢寒冬,梅花便傲然綻放,暗香浮動。茶館之內(nèi),桌椅古樸,每一塊磚瓦都訴說著過往的故事。品茶之余,聽見歷史的低語,感受到那份穿越時空的靜謐與深邃。
茶客有言:“井中女子,月圓在井中品茶、跳舞、吟詩。”其言語真假沒人知道,倒是有男茶客在井邊聽過,讀書人則說能聽到,井邊的梅樹成了他們吟詠的對象,而那傳說中的女子,卻在夜深人靜時,隱約出現(xiàn)在井邊,她的舞姿翩翩,仿佛與月光共舞,她的吟詩聲,如同天籟之音,縈繞在梅樹間。
有人懷疑這一切不過是場幻夢,然而,每當(dāng)夜幕降臨,井邊的梅樹下總有人駐足,期待一睹那傳說中的女子風(fēng)采。他們品著香茶,任思緒在歷史與現(xiàn)實(shí)間穿梭,尋找心中那份難以言說的詩意。白姑娘的傳說,如同那古井中的泉水,流淌在茶客的心間。每當(dāng)夜色朦朧,月光灑在井邊,那些追尋傳說的人,便在此聚集。他們品著茶,聽著風(fēng),望著梅樹,傳說中的女子,或許就是他們心中對美好與詩意的一份寄托,永恒地在清風(fēng)茶樓中輕舞飛揚(yáng)。
酒和茶一樣,喝時得有故事相伴,否則茶苦酒辣,品不出其中的真味,這清風(fēng)茶樓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皆承載著故事,等待著每一位茶客用心去品,去感受。
庭院的中央是一座小巧的假山,假山怪石嶙峋,形態(tài)各異。山上有潺潺的流水,順著山石流淌而下,形成了一道道小小的瀑布。那清澈的流水落入山腳下的小池中,濺起一朵朵晶瑩的水花。小池中,幾尾錦鯉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它們色彩斑斕,紅的像火,白的像雪,黑的像墨,它們的游動為這一方小小的天地帶來了靈動之美。在假山的旁邊,有一座古樸的亭子,亭子的飛檐翹角上掛著幾個小巧的風(fēng)鈴。當(dāng)微風(fēng)拂過,風(fēng)鈴發(fā)出清脆悅耳的聲音,與流水聲、竹葉聲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曲美妙的自然之音。
茶有竹,有竹則君子也!詩佛說竹子是哲學(xu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藍(lán)田輞川,精心營造了一座竹園,竹影婆娑,清風(fēng)徐來,是遠(yuǎn)離塵囂、修身養(yǎng)性的理想之地。春日里,新筍破土而出,王維常親自澆水施肥,看它們一日日茁壯成長,心中涌動著對生活的無限熱愛與希望。蘇軾貶謫黃州時,生活雖清貧,但他卻能在逆境中尋找樂趣。一日,蘇軾偶得幾株幼竹,便滿心歡喜地在居所旁開辟出一片空地,親手栽種。他深知竹之堅韌,正如自己不屈不撓的精神。鄭板橋以畫竹聞名于世,其筆下的竹子,或疏影橫斜,或密葉交織,皆生動傳神,氣韻生動。鄭板橋?yàn)榱水嫼弥褡?,曾在自家后院廣植竹林,每日晨起,必先立于竹前,細(xì)察其形態(tài)、姿態(tài),風(fēng)雨雷電之中,亦不稍減。久而久之,竹之形、竹之魂,皆深深烙印在他心中,達(dá)到了“胸有成竹”的境界。每當(dāng)提筆作畫,心中之竹便躍然紙上,每一筆都蘊(yùn)含著對自然的敬畏與對生命的熱愛。鄭板橋的畫竹,不僅是對自然美的再現(xiàn),更是其人格魅力與藝術(shù)修養(yǎng)的完美融合。
庭院種的一片籃竹蒼翠欲滴,它們在月光下更顯風(fēng)姿。竹葉輕輕搖曳,傳說是某位男主人栽種,目的是爬上竹子上面跳出院墻,和自己心愛的姑娘幽會。月光如洗,照在那片籃竹上,鍍上了一層銀輝。竹影婆娑,承載著那段浪漫往事。時光荏苒,那份深情依舊在清風(fēng)茶樓中流傳,成為了后人津津樂道的故事?;@竹邊的石階上,似乎還留著他們曾經(jīng)的足跡,茶客在品味茶香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這份美好的情感。曾經(jīng)的足跡已被歲月?lián)崞剑ㄓ兄褡右琅f青翠,仿佛在訴說著那段不朽的愛情。
穿過庭院,便進(jìn)入了茶館的大堂。大堂內(nèi)彌漫著一股濃郁的茶香,那是一種混合了各種茶葉香氣的獨(dú)特味道,讓人聞之心曠神怡。大堂的地面是用實(shí)木鋪設(shè)而成的,經(jīng)過多年的踩踏,地板已經(jīng)變得光滑而有質(zhì)感。大堂的天花板很高,木質(zhì)的橫梁縱橫交錯,上面掛著幾盞古色古香的燈籠,燈光昏黃而柔和,給人一種溫馨而愜意的感覺。
“請客人來,送客去。”在被大火燒毀之前,茶館的主人總是這般熱情地迎送每一位客人。那場大火雖然帶走了茶館曾經(jīng)的輝煌,卻未曾磨滅主人對茶文化的堅持與熱愛。茶館雖簡,但那份待客之道,那份傳承百年的茶香,依舊在每位茶客的心中綿延不息。
大堂里擺放著幾十張八仙桌,每張桌子都配有四把太師椅。這些桌椅都是用紅木制成的,工藝精湛,雕刻著精美的花紋。有的桌子上雕刻著梅蘭竹菊,那細(xì)膩的刀法將花卉的神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仿佛這些花卉在桌子上盛開一般;有的桌子上雕刻著龍鳳呈祥,龍的威武霸氣,鳳的高貴優(yōu)雅,在燈光的映照下栩栩如生,仿佛要騰飛而出。椅子的靠背上也有著精美的裝飾,有的是如意云紋,象征著吉祥如意;有的是花鳥圖案,充滿了生機(jī)與活力。
在大堂的一側(cè),是一個巨大的茶葉展示柜。展示柜里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茶葉,從名貴的龍井、碧螺春、鐵觀音,到普通的茉莉花茶、菊花茶、大麥茶,應(yīng)有盡有。這些茶葉被裝在精美的茶葉罐里,茶葉罐的材質(zhì)各異,有陶瓷的、錫制的、竹筒的。陶瓷茶葉罐上繪制著精美的圖案,有的是山水畫卷,有的是古典人物,每一個圖案都像是一件藝術(shù)品;錫制茶葉罐則顯得更加古樸厚重,它的表面有著細(xì)膩的紋理,散發(fā)著一種金屬特有的光澤;竹筒茶葉罐則帶著一種自然的氣息,那竹筒上還殘留著竹子的清香。
在展示柜的旁邊,是一個燒水的爐灶。爐灶是用磚砌成的,里面燒著炭火。爐灶上放著幾把銅制的茶壺,壺嘴冒著騰騰的熱氣。燒水的師傅是一位經(jīng)驗(yàn)豐富的老者,他坐在爐灶旁,手持蒲扇,輕輕地扇著炭火。他的眼神專注而慈祥,仿佛在守護(hù)著一件珍貴的寶物。他對火候的掌握恰到好處,那炭火在他的調(diào)控下,燃燒得均勻而穩(wěn)定,使得壺里的水始終保持著合適的溫度。
茶館里的茶客們形形色色,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有白發(fā)蒼蒼的老者,他們每天都會來到茶館,坐在固定的位置上,點(diǎn)上一壺自己喜歡的茶,然后慢慢地品味。他們一邊喝茶,一邊回憶著過去的歲月,談?wù)撝贻p時的趣事,那些早已被歲月塵封的記憶在茶香中漸漸蘇醒。他們的臉上洋溢著滿足和幸福的笑容,那笑容里包含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過往的眷戀。
有年輕的情侶,他們手牽著手走進(jìn)茶館,選擇一個安靜的角落坐下。他們點(diǎn)上一壺花茶,看著那花朵在熱水中緩緩綻放,仿佛看到了他們愛情的美好未來。他們低聲細(xì)語,分享著彼此的喜怒哀樂,那眼中閃爍著的愛意在茶香的氤氳下愈發(fā)濃郁。在這個喧囂的世界里,茶館成為了他們愛情的避風(fēng)港,讓他們能夠在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享受屬于他們的甜蜜時光。
還有那些忙碌的商人,他們在茶館里談生意。他們一邊品茶,一邊商討著合作的細(xì)節(jié)。那濃郁的茶香似乎能夠讓他們在緊張的談判中保持冷靜和理智。在茶香的陪伴下,他們達(dá)成了一筆又一筆的交易,茶館也見證了他們事業(yè)上的起起落落。
而茶館的老板,是一位溫文爾雅的中年人。他對茶葉有著深厚的熱愛和獨(dú)特的見解。他常常會坐在大堂里,與茶客們交流喝茶的心得。他會告訴茶客們?nèi)绾伪鎰e茶葉的好壞,如何沖泡出一杯好茶。他說,茶葉就像是人生,每一種茶葉都有它獨(dú)特的性格和韻味。龍井的清新淡雅,就像是青春年少時的純真無邪;鐵觀音的醇厚回甘,就像是中年時歷經(jīng)滄桑后的淡定從容;普洱的陳香濃郁,就像是老年時對人生的深刻感悟。他用茶葉詮釋著人生,讓茶客們在品茶的同時,也能對人生有更深的理解。
在茶館的二樓,是一個個獨(dú)立的包間。包間的裝修更加精致典雅,墻壁上掛著一幅幅古典的字畫,有的是書法大家的墨寶,那龍飛鳳舞的字體展現(xiàn)出一種豪邁之氣;有的是古代畫家的山水畫卷,那細(xì)膩的筆觸勾勒出的山水意境深遠(yuǎn),讓人仿佛置身于畫中。包間里擺放著舒適的沙發(fā)和茶幾,茶幾上擺放著精美的茶具。這些茶具都是老板精心挑選的,有的是青花瓷茶具,那潔白的瓷胎上繪制著藍(lán)色的花紋,清新典雅;有的是紫砂茶具,那溫潤的質(zhì)感和獨(dú)特的造型讓人愛不釋手。
在其中一個包間里,經(jīng)常會有一群文人墨客相聚。他們在這里吟詩作畫,談古論今。他們以茶為媒,以茶館為舞臺,展現(xiàn)著他們的才華和情懷。當(dāng)茶香彌漫在包間里,他們的靈感也如泉涌般噴發(fā)。他們揮毫潑墨,寫下了一首首優(yōu)美的詩歌,畫出了一幅幅動人的畫卷。在這個小小的包間里,文化與茶香相互交融,碰撞出絢麗的火花。
茶館的夜晚別有一番風(fēng)味。當(dāng)夜幕降臨,城市的霓虹燈閃爍起來,茶館里的燈光卻依舊柔和而溫馨。大堂里的茶客漸漸稀少,只剩下幾個不舍離去的人還在靜靜地品茶。而二樓的包間里,歡聲笑語依舊回蕩。此時的茶館,像是一艘在夜色中航行的船,載著人們的夢想和情感,在歲月的長河中緩緩前行。
窗外,月色如水,灑在茶館的庭院里。那翠竹、花卉、假山、流水在月色下都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風(fēng)鈴在夜風(fēng)中輕輕作響,仿佛在訴說著茶館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而茶館里那濃郁的茶香,依舊在空氣中彌漫,如同歲月的痕跡,深深地烙印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在茶香如故茶館里,時間仿佛變得緩慢而柔軟。每一杯茶,都是一段故事的開始;每一次品茶,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這里,沒有城市的喧囂與浮躁,只有茶香、人情和歲月的沉淀。它是人們心靈的歸宿,是一座承載著歷史與文化的殿堂,在歲月的長河中,茶香如故,韻味悠長。
解放前夕,香如故茶館被一場大火燒去本來面目。留下幾間破敗的房子,再沒有茶能喝。大火雖燒毀了茶館的容貌,卻未能燃盡人們對茶文化的熱愛。在銅仁這座古城中,香如故茶館的故事依舊在續(xù)寫。后來香如故茶館的原址上,依然是老茶客們品茗談天的去處,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悠悠未來,茶香如故茶館見證了無數(shù)的悲歡離合,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它就像一本厚重的書,每一頁都寫滿了故事。那些故事,或喜或悲,或平凡或傳奇,都在茶香中流傳開來,成為了人們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座城,新的建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新的娛樂方式也層出不窮。茶香如故茶館卻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傳統(tǒng),它沒有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而是以一種獨(dú)特的姿態(tài),在繁華的都市中獨(dú)樹一幟。它是傳統(tǒng)文化的守護(hù)者,是人們心靈深處的那一抹溫暖。
茶館里的茶師們,依然傳承著古老的茶藝。他們用精湛的技藝,為茶客們沖泡出一杯杯香醇的茶。從選茶、溫杯、投茶、注水到出湯,每一個步驟都一絲不茍。他們的動作輕盈而優(yōu)美,如同在進(jìn)行一場神圣的儀式。那一片片茶葉在他們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它們在水中翻滾、舒展,釋放出自己的香氣和韻味。
茶客們也依然鐘情于這家茶館。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背景,在這里,都找到了一種歸屬感。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時間來到茶館,坐在熟悉的位置上,聞著熟悉的茶香,與熟悉的朋友聊天,或者獨(dú)自享受片刻的寧靜。茶香如故茶館是一個喝茶的地方,更是一個可以讓心靈得到慰藉的家園。
在茶館的角落里,有一個小小的書架。書架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書籍,有古典文學(xué)、詩詞歌賦、歷史傳記,也有一些關(guān)于茶葉和茶藝的專業(yè)書籍。茶客們在品茶之余,可以隨手拿起一本書,沉浸在書的世界里。那茶香與書香相互交融,營造出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在這里,人們可以在茶香中品味文學(xué)之美,在書籍中領(lǐng)略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茶和書絕不能分離,在茶館喝茶自然要談些高壓藝術(shù)。張口琴棋書畫和畜生牛羊并沒有什么不一樣,區(qū)別在味道,一個是酸甜,一個是苦辣。
茶館的表演有茶藝表演,茶師們穿著傳統(tǒng)的服飾,展示著各種茶藝流派的獨(dú)特魅力。他們的表演如同一場精彩的舞蹈,吸引著觀眾的目光。有茶葉品鑒會,茶客們可以品嘗到不同種類、不同等級的茶葉,學(xué)習(xí)如何辨別茶葉的品質(zhì)。還有茶文化講座,專家們會深入淺出地講解茶文化的歷史、發(fā)展和內(nèi)涵,讓人們對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茶客們的生活,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上了茶文化。
在茶香如故茶館的歲月長河里,茶香就像一條無形的紐帶,將人們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它連接著過去與現(xiàn)在,連接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每一個來到茶館的人,都在這茶香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跡,也帶走了一份美好的回憶。無論是那淡淡的茶香,還是那濃濃的人情,都將在歲月的磨礪下,愈發(fā)珍貴,愈發(fā)令人難以忘懷。
當(dāng)晨曦透過云層,灑在茶館的屋頂上,新的一天又開始了。茶館的大門再次打開,迎接新的茶客。那熟悉的茶香再次彌漫開來,如同往常一樣,溫暖著每一個人的心。茶香如故,它將繼續(xù)在這座城市的角落里,散發(fā)著它獨(dú)特的魅力,書寫著屬于它的故事,見證著人生的喜怒哀樂,成為人們心中永恒的記憶。
疫情到來,旅游暫停。香如故不再香,大門緊閉。再次開門,已是東山下一間小房子,只有兩層樓。不足五十個平方,靠著房子有一科巨大的梧桐樹。間有限,茶香如故的韻味卻并未因此減少。梧桐樹下,新茶館的小巧別致,更顯得溫馨雅致。老板依舊熱情,茶客們依舊談笑風(fēng)生,彼此間的情誼在茶香中愈發(fā)深厚。每一杯茶,都承載著過往的記憶,每一句話語,都透露著對未來的期許。在這個角落里,疫情帶來的陰霾逐漸消散,生活的美好在茶香中重新煥發(fā)。
梧桐樹葉沙沙作響,像是在為茶館的新生歡呼。茶館的變遷,如同人生百態(tài),起起落落。那棵梧桐樹下,依舊飄散著熟悉的茶香,見證著歲月的流轉(zhuǎn)。疫情雖曾讓這份寧靜暫停,卻無法阻擋茶客們心中的期盼。如今,茶香如故,再次成為人們心靈的港灣,讓每個角落都充滿了溫暖和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茶館外的梧桐樹愈發(fā)枝繁葉茂,仿佛象征著茶館的新生和堅韌。每當(dāng)夜幕降臨,燈光透過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茶客們在此品味歲月的沉淀,聆聽生活的呢喃。即便疫情讓世界變得喧囂,這里依舊是一片寧靜的港灣,讓人放下憂慮,享受片刻的安寧。
隨著時間的流轉(zhuǎn),茶館不再是單純的休憩之所,它成為了一個承載歷史與文化的空間,一個心靈得以棲息的場所。疫情過后,人們更加珍惜這份相聚的時光,茶館里每一聲笑語,每一縷茶香,都顯得格外動人。而那棵梧桐樹,如同守護(hù)者般,靜靜地陪伴著茶館,陪伴著每一位前來的茶客,將這份寧靜與美好延續(xù)下去。歲月悠悠,茶館的故事在梧桐樹的守望中緩緩展開。每當(dāng)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落,那樹下的茶館便如同一位老友,等待著與茶客們共度美好時光。疫情的影響漸漸淡去,生活的節(jié)奏在此放松,人們在這里尋找心靈的慰藉,感悟生活的真諦。茶香如故,情感如初,這里成為了城市中難覓的凈土,讓每個心靈都能找到歸宿。那棵梧桐樹在微風(fēng)中搖曳,仿佛在訴說著茶館的過去與未來。
東山之外不再有茶,茶香依然,一代代人從未改變。繁雜的世間,需要尋得一處安靜之所,靜靜和一杯茶,看日出日落,尋一味真情。(王繼瓊)
編輯:冉景紅
二審:田政
值班編委:陳曦
總 值 班:郝從健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