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印江:“村戲”秀出鄉(xiāng)村新活力
1月23日晚,“梵凈西游記 印江有好戲——鄉(xiāng)當好耍”第五期擂臺賽相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文昌廣場。該縣數千群眾齊聚一堂,共享文化視聽盛宴,共賀新春佳節(jié)的到來。
當晚,由該縣纏溪鎮(zhèn)對陣板溪鎮(zhèn),經過五輪比拼決出勝負。活動在一段振奮人心的鑼鼓聲中拉開帷幕,激昂的鼓點如虎嘯龍吟般,兩隊的舞龍隊伍動作敏捷、身上矯健,跟隨鼓聲此起彼伏,瞬間點燃了現場的氣氛,精彩絕倫的舞龍表演,將觀眾帶入熱烈的氣氛中。
隨即,板溪鎮(zhèn)極具創(chuàng)意的《村戲海選》年代秀,不僅有印江板溪版“費翔”“許文強”親臨現場,更有貴州“伯伯”“孃孃”帶來的《小蘋果》舞蹈秀;纏溪鎮(zhèn)則拿出野性十足、極具原始民族風的《茅古斯》,震撼力爆棚;進入第二輪PK,兩隊把省級非遺搬上舞臺,呈現了一場活靈活現的非遺表演。板溪鎮(zhèn)的《祭風神》,展示了民俗文化的博大深厚。
據《印江前志匯注·風神論》記載:“神出圣墩大洞,有虔奉者,神賜二旗,一赤一黑,雨久揮赤即晴,晴久揮黑即雨,能致穰歲,靈應非常,后故祭之”。祭風神的形式,反映了土家族人民歷來就是以農業(yè)為主的農耕民族,凸顯了“水是農業(yè)的命脈”的真實寫照,表達了以大眾百姓為主體的社會各階層群眾祈禱禳災,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心愿。
而代表纏溪戰(zhàn)隊出戰(zhàn)的第三代省級花燈傳承人周和平,已有80歲高齡。他和徒弟帶來非遺民俗《高臺花燈》,觀眾沉浸式了解花燈的獨特魅力,讓人回味無窮,更看到非遺代代傳承的意義。
第三輪PK,則把現場觀眾引入回憶滿滿的童年時代。板溪戰(zhàn)隊的舞蹈《烘籠烘籠》,承載了幾代人的回憶,不免讓人回想起兒時上學烤過的烘籠,對于求學的學子而言,冬天的幸福感是烘籠給的;纏溪戰(zhàn)隊的體育競技展《摔跤》熱血沸騰,一個個精干的小學生在師哥師姐帶領下,為觀眾演繹了摔跤的魅力,更讓人看到他們身上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和夢想的力量。
最后一輪比拼中,兩隊帶來的《家有喜事》和《安席》,都是極富土家民族特色的民風民俗。板溪戰(zhàn)隊把土家婚嫁儀式搬上“村戲”舞臺,哭嫁、接親、成親等儀式,在載歌載舞聲中感受著濃厚的民族風情;纏溪鎮(zhèn)帶來的《安席》這一風俗展演,則表達了土家人民的熱情好客。每當過事務時,通過安酒席設宴,共同為主家慶賀。
“看到這些回憶感滿滿的民風民俗表演,不禁讓我回想起小時候的生活。那時生活在農村,過年的年味兒格外濃;而如今還能在舞臺上看到這些非遺節(jié)目,更讓我感受到傳承非遺的價值和意義。作為土家人民,我們更要傳承好、保護好非遺,促進鄉(xiāng)村文化振興,更要讓‘村戲’的舞臺越發(fā)燦爛奪目。”觀看完表演,市民盧先生如是說。
過新年,鬧新春,看“村戲”。在銅仁印江,熱鬧非凡的“村戲”展演落下帷幕,但精彩還在繼續(xù)。政府搭臺,群眾唱戲,未來,村民的歌聲、戲聲將傳播得更遠、更廣,印江文化產業(yè)集群將更加壯大。
編輯:徐霜
二審:田政
值班編委:陳曦
總值班:郝從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