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繪同心圓 共育“石榴籽”
——我市舉辦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活動側記
11月的最后一天,在碧江區(qū)中南門古城團結廣場,天空湛藍如洗,陽光透過稀疏的云層帶來一絲絲溫暖,40多名青少年正享受著這份寧靜與美好。
“我是第一次離開龍井鄉(xiāng)來到碧江。”
“知道要參觀5D投影梵凈書院,我十分興奮!”
“能參加這次交流活動,我太高興了!”
……
中南門古城梵凈書院里,聽完輔導老師的講解,幾個孩子開心地交流著彼此的想法,臉上洋溢著欣喜的笑容。
11月30日至12月1日,銅仁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市教育局、團市委、銅仁梵小童教育服務有限公司共同組織4個區(qū)縣4所省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學校師生40人,通過精心設計弘揚、傳承、交流、互動、團結、團隊協作等主題,開展銅仁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紅石榴”聯誼暨“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活動。他們來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先后參觀困牛山紅軍戰(zhàn)斗遺址、周逸群陳列館、銅仁博物館、萬山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加國學講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講座和聚力野炊、篝火晚會等互動系列活動,參與5D沉浸式體驗、抹茶技藝制作、收納盒工藝制作、“支援前線”、非遺巡游等體驗活動,共同交流分享體會。
“我是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參觀了周逸群陳列館和萬山區(qū)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聆聽革命先輩崢嶸歲月下的艱辛和不屈,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將激勵我勤奮學習。”石阡縣龍井仡佬族侗族鄉(xiāng)民族小學嚴心怡說道。
沿著歷史“足跡”,師生們來到萬山區(qū)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深入了解了汞礦的歷史,講解員從舊社會礦工的悲慘命運講到紅軍帶領工人運動,從生產朱砂支援抗日講到建國初期償還外債,從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50年代講到團結奮斗的新時代……在一個個革命前輩奉獻的故事里,同學們明白了汞礦的經濟價值和歷史意義,感受到“丹心報國”的萬山擔當,燃燒起學習知識、報效祖國赤子之心。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抹茶體驗,在專業(yè)老師的指導下,我們親手研磨抹茶。隨著抹茶粉在石磨盤中散出淡淡的清香彌漫開來,讓人心曠神怡。我們在品茶中加深了對茶文化的理解,也增進了彼此間的友誼”。萬山區(qū)高樓坪侗族鄉(xiāng)民族中心完小六年級學生吳冰藍說道。
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師生們穿越時空,走過時光隧道來到梵凈書院近距離“探尋”歷史,大家親身體驗“5D+5G”技術打造的光影沉浸式課堂,通過全息投影,再現孔子、老子等歷史人物,進行跨越時間的“對話”,更好地了解歷史人物的生平、主要成就,聆聽穿越千年而來的孔子教誨,讓中華傳統(tǒng)文化呈現于學堂之上,在體驗過程中收獲知識源泉。
用雙眼觀察奇妙的世界,用心感悟祖國的偉大,感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引導各族青少年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根植于孩子們心中。
篝火晚會中,大家爭相上臺表演自己的“拿手戲”,在交流互動中煥發(fā)出了新的活力與魅力,感受到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所綻放出的絢麗光彩。
“在今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將與同學們一道加深對“五個認同”的認識與理解,引導大家愛黨愛國愛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做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實踐者和探索者。”萬山區(qū)高樓坪侗族鄉(xiāng)民族中心完小教師楊梅藝說道。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實驗小學師生們表示,“通過這次交流,堅定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決心和信心。”
“我們通過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和實踐體驗活動,目的就是讓大家感受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fā)展的真正內涵,促進各民族青少年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和力量。”銅仁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楊嬋娟表示。銅仁市民宗委將不斷深化拓展“紅石榴”品牌的行動內涵,加強學校之間、學生之間長期互動,進一步促進各族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者:陳德智)
編輯:謝芳
二審:向麗華
值班編委:陳林
總值班:勾文明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