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交通建設日新月異
玉屏侗族自治縣古名平溪,地處貴州省東部,?陽河穿城而過,因流水如玉、青山似屏而得名,擁有“中國簫笛之鄉(xiāng)”“中國油茶之鄉(xiāng)”“侗族文化藝術之鄉(xiāng)”“中國黃桃之鄉(xiāng)”四張國家級的文化旅游資源名片。
自古以來,玉屏都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商貿名鎮(zhèn),是通黔達楚漕運、航運水陸交通的要沖,素有“黔楚咽喉”“黔東門戶”之稱。
據《平溪志·水紀》記載:“拱宸門商船接踵,桅桿林立,燈火輝煌,商貿裝卸、轉運日夜不息,貨物有食鹽、布匹、藥材、染料、生漆、朱砂等,直通滇楚,往來不絕,有‘日進斗金’之譽。”
過去商貿興盛的?陽河,見證著玉屏的發(fā)展變遷,但也成為玉屏發(fā)展的最大阻礙。 隨著多種運輸方式的興起,?陽河在對外聯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在內部聯系中,還阻礙了兩岸人們的聯系,增加了交通難度。
這是一片在團結中孕育希望的土地。各族群眾共同經歷了曲折與艱辛,更加迫切地渴望發(fā)展。
“想過河只能渡船,或者是選擇游泳。”家住?陽河畔的唐軍從小就是潛水好手,51歲的他當時就期望有座橋能暢通兩岸貨運。
如今玉屏城區(qū)橫跨?陽河的橋梁就有七座,市民出行方便,大家心里都格外感恩。
?陽河歷經多少風雨,記錄多少變遷——
1984年11月7日,慶祝玉屏侗族自治縣成立大會召開,玉屏成為全國五個侗族自治縣之一。 歷史,開啟新的一頁。
北門大橋、玉屏廣播電視中心大樓、新華書店綜合大樓等先后建成,縣城氣派初具;
湘黔鐵路貴陽至玉屏段電氣化工程竣工通車、湘黔鐵路建成通車,百年鐵路夢照進現實; 靠著油茶、簫笛、玉醇酒等產業(yè),增收也有了眉目……
2006年,途經銅仁市第一條高速公路(滬昆高速)玉屏至凱里段建成通車,玉屏結束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
2015年6月18日,滬昆高鐵銅仁南站正式運營,玉屏昂首闊步進入高鐵時代。
玉屏,從此山不再高、地不再偏、路不再遠,通達四海,聯通世界。
砥礪前行40載,玉屏人民發(fā)揚“愚公精神”,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一段“交通突圍”的崢嶸歲月,見證貴州“東聯”發(fā)展戰(zhàn)略的“橋頭堡”款款走來,展現“構建大交通”的新氣象:
滬昆高鐵、銅玉城際鐵路、株六復線鐵路、滬昆高速、銅大高速、320國道、201省道穿境而過,東出兩湖、西進滇黔、南下粵桂、北連川渝;
縣內農村公交覆蓋率100%,城鄉(xiāng)通達、外聯內暢,城鄉(xiāng)道路客運一體化發(fā)展達到5A級水平。
大道通了,山門開了,玉屏和外界“N小時生活圈”越來越近、“朋友圈”越來越廣,在改革探路中,開放之門全面打開。駕車60分鐘可達銅仁鳳凰機場、懷化芷江機場,高鐵1小時可達貴陽、2小時可達湖南長沙。
善弈者,謀局。堅持以高質量發(fā)展統(tǒng)攬全局,圍繞支持大龍開發(fā)區(qū)創(chuàng)建國家級經濟開發(fā)區(qū),奮力把玉屏建成全國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示范區(qū)、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qū)、全國鄉(xiāng)村振興示范縣和黔東物流集散中心“三區(qū)一縣一中心”目標,不斷釋放改革紅利促發(fā)展、惠民生,向黨和人民提交一份份厚重提氣的改革時代答卷。
精準扶貧、不落一人。2018年,玉屏成為銅仁市首批脫貧區(qū)縣之一,2020年底實現貧困人口6774戶24111人全部清零,飽受貧困之苦的玉屏人民由衷感嘆:“一躍千年,換了人間!”
共同富裕之際,“山海協作”同步升級——
近年來,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廣東省東莞市常平組團援助東西部協作資金、社會幫扶資金(含以物折資)3.36億元,用于產業(yè)發(fā)展、民生事業(yè)發(fā)展和政策兌現,東西部協作年度成效考核綜合評價連續(xù)7年取得“好”的等次。
40年為序,大地騰飛。以1984年、2023年為起止點,玉屏2023年地區(qū)生產總值105.22億元,是1984年0.42億元的251倍;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645元,是1984年293元的60倍……
看萬山紅遍,大道勢如虹。從曾經“窮根挖不斷”,到如今“萬里共小康”。玉屏,成長在黨旗下,奔跑在春風里。 (作者:葛永智)
編輯:謝芳
二審:韓康
值班編委:張璇月
總值班:張勇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