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aaaa|欧美-区二区蜜桃|亚洲永久人人视频|国产视频婷婷在线|2020午夜福利|视频福利导航网站|超碰在线五月婷婷|嫩草一区欧美专区|亚洲性爱成人网址|老司机不卡免费av

【深度】紅軍橋:萬水千山只等閑
  •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
  • 民族團結促和諧 長治久安謀發(fā)展
首頁 新聞 本市要聞

【深度】紅軍橋:萬水千山只等閑

2024-11-09 08:42
投稿:trwz001@126.com  

1934年5月,賀龍、關向應率領紅三軍(原紅二軍團)由四川彭水進入銅仁地區(qū)。6月19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德江縣(原屬沿河)楓香溪召開會議,決定建立黔東特區(qū)革命根據地。7月21日,在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譙家鎮(zhèn)召開黔東特區(qū)第一次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開辟了黔東革命根據地,建立云貴高原第一個紅色革命政權。10月24日,任弼時、蕭克、王震等率領紅六軍團先遣西征在印江木黃與紅三軍勝利會師,形成強大的戰(zhàn)略突擊力量,為開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策應中央紅軍戰(zhàn)略轉移作出巨大貢獻。1936年,紅二、紅六軍團長征又經過銅仁玉屏、萬山、江口、石阡等地。紅軍在銅仁期間,跋山涉水走過許多橋梁,留下了許多革命遺跡。90年過去了,這些橋梁至今還屹立在黔東的大小河流上,成為革命歷史的見證,也見證著銅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續(xù)提升。

紅軍橋:萬水千山只等閑

銅仁,地處武陵山區(qū)腹地和黔湘渝三省市結合部,是貴州向東開放的門戶和橋頭堡,素有“黔東門戶”之稱,更有“黔中各郡邑、獨美于銅仁”的美譽。

1

梵凈山。

銅仁有容納14億年滄海巨變的武陵山脈主峰梵凈山,有跨越千里征程納黔山百川的浩浩烏江,更有孕育紅二方面軍誕生的云貴州高原第一塊紅色革命根據地——黔東革命根據地。

時間回到1934年5月,賀龍、關向應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從四川彭水出發(fā),進入貴州沿河。自此,紅軍團結各族人民戰(zhàn)斗,把黔東變成紅色革命的熱土,譜寫一篇壯麗的紅色黔東革命史詩。

沿河:見證巨變的黔東紅軍第一橋

在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客田鎮(zhèn)紅溪村,一座歷經風雨的廊橋聳立在干枯的河床上。據當地老人介紹,90年前紅軍來到紅溪村修整,為了不擾民,晚上很多戰(zhàn)士都睡在風雨橋上,紅軍吃了一家農戶送的腌酸菜后,還留下一把煮飯用的鐵鏟子作紀念。

2

黔東特區(qū)革命委員會舊址。

在紅溪村休整三天,期間,紅軍帶領當地群眾開展打土豪的斗爭,為部隊準備了必要的給養(yǎng)。離開后又占領沿河縣城,轉戰(zhàn)酉陽南腰界、印江沙子坡、德江楓香溪,在沿河土地灣成立云南高原第一個紅色革命政權——黔東特區(qū)蘇維埃革命委員會,開辟了縱橫100余里的黔東革命根據地。

紅溪村原名干溪村,當地群眾為了感念紅軍在村里休整時對貧苦群眾的幫助,把“干溪”改為“紅溪”,現稱為“紅溪村”。

3

沿河紅溪紅軍風雨橋。

時間過去了90年,當年支持幫助過紅軍的村民都不在了,但紅軍走過駐過的風雨橋還挺拔在甘溪河上,見證著當地的發(fā)展變遷。

客田鎮(zhèn)地處沿河西北部,東西距離16.8千米,南北距離17.15千米,國土面積147.75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有戶籍人口5277戶20243人。

多年來,為了盡快實現全面小康,讓群眾生活富起來,客田鎮(zhèn)干部群眾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大力發(fā)展生態(tài)產業(yè),不斷加強基礎建設,持續(xù)補齊發(fā)展短板,聚力助農增產增收,集鎮(zhèn)鄉(xiāng)村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3

沿河客田鎮(zhèn)生態(tài)產業(yè)。

沿途所見,處處是干凈美麗的村莊和綠色的生態(tài)產業(yè)。7300畝烤煙、1200畝茶葉、1800畝辣椒、3800畝高粱……滿山的生態(tài)畜牧業(yè)和果蔬產業(yè),村民的腰包一天比一天鼓,日子也一天比一天紅火。

通過興生產、壯產業(yè),客田鎮(zhèn)生產總值超過1.37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000多元。據當地農村信用社統(tǒng)計,全鎮(zhèn)農村居民儲蓄總額突破3.8億元,達到人均18772元以上。

當年紅軍休息的廊橋,不僅僅是干溪河兩岸群眾往來通行的交通要道,而今是見證當地滄桑巨變的紅色符號。在黔東大地,一個個響亮的紅色音符正在串成一曲曲鄉(xiāng)村振興的勝利凱歌。

德江:紅軍橋托起革命老區(qū)幸福夢

在德江縣楓香溪鎮(zhèn)干溪河上,一座石板拱橋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橋面厚厚的青苔寫滿了歲月的痕跡,一顆顆小樹從拱橋的縫隙處茁壯成長,拂開厚厚的綠葉,是一段塵封了90年的紅色歲月。

4

德江楓香溪鎮(zhèn)干溪溝大橋。

當地人稱拱橋為“干溪溝大橋”,是楓香溪古鎮(zhèn)通往長征村的必經之路。90年前,紅三軍第九師就駐扎在長征村,每天都要從橋上過路。如今,石板橋只有附近幾戶村民做農活時通行,在石板橋旁新修的公路大橋代替了“它”的歷史使命。

在楓香溪鎮(zhèn)的干溪河上有三座古橋,承載著當地紅色文化的印記。沿河而上來到楓鋪村,一片綠野映入眼簾,一條小河把廣闊的田野分成兩片,河上有一座三拱石橋,稱為“三洞橋”,連接著兩岸的稻田,田里的莊稼在秋日涼風中左右搖曳。

5

德江楓香溪鎮(zhèn)三洞橋。

當年,紅三軍第七師就是從三洞橋進入楓鋪村,在河邊大沙壩召開群眾大會,宣傳紅軍的政治綱領,發(fā)布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布告》《革命委員會政治綱領及組織法草案》《農民協(xié)會的綱領及章程草案》等文件,讓老百姓對紅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拉進了紅軍與百姓的距離。

直到今天,三洞橋依然是當地村民過河的主要通道,不遠處修建的水泥橋雖然可以通汽車,但在村民的心中,三洞橋仍然是引以為豪的歷史證物和文化標簽。

在干溪河上游,一座廊橋在廣闊的田野中間顯得莊嚴肅穆,橋下的河水嘩嘩流淌。

據了解,廊橋是近年新建的,當年的木質廊橋被洪水沖垮了。當地人介紹,當年賀龍在楓香溪時就經常在橋上釣魚,新建廊橋就是為了紀念紅軍在楓香溪鬧革命而建。

7

德江楓香溪鎮(zhèn)紅軍墻。

1934年6月,賀龍、關向應等率領紅三軍在楓香溪召開了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會議,史稱“楓香溪會議”。根據會議決定,紅三軍建立了黔東特區(qū)革命根據地,恢復了黨團組織和政治機關,深入基層發(fā)動群眾進行土地革命,避免了王明“左”傾機會主義對紅三軍造成的惡劣影響,是紅三軍從挫折走向勝利的轉折,為紅二、紅六軍團木黃會師奠定了基礎,讓黔東地區(qū)迎來了革命曙光。

滄海桑田,物是人非。紅軍的身影遠去了,但他們的精神,一直在這片紅色土地上延續(xù),每當有游客詢問當年紅軍的事跡,很多村民都能侃侃而談。

8

德江楓香溪鎮(zhèn)紅軍橋。

當地圍繞楓香溪會議會址紀念館、紀念碑、博物館、紅七師師部、紅九師師部、紅三軍醫(yī)院、紅軍橋等紅色資源,提出了獨具“楓香溪特色”的紅色文化鏈,已開發(fā)出紅軍面、紅軍餅、紅軍餐、紅軍衫、紅軍袋、紅軍服、紅軍歌、紅軍課等,讓游客體驗當年紅軍的艱苦生活和激情歲月。

同時,楓香溪鎮(zhèn)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tài)理念,勠力同心,加速發(fā)展,從曾經的烤煙“金色經濟”、煤炭“黑色經濟”,向現在的核桃、花椒、茶葉等“綠色經濟”轉型,實現了村村、組組、戶戶通硬化路和農村自來水全覆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群眾幸福指數不斷攀升。

這“一河三橋”不僅見證了當地的滄桑巨變,還在持續(xù)發(fā)光發(fā)熱,照亮了群眾鄉(xiāng)村振興的康莊大道。

萬山:紅色老橋見證丹都轉型發(fā)展

在萬山區(qū)大坪鄉(xiāng)大坪村,有一座歷經130余年風雨侵蝕的石拱橋,1936年1月,賀龍率紅六軍團16師組織宣傳隊經過大坪鄉(xiāng)大坪村時,紅軍戰(zhàn)士曾在橋上休整,后被稱作“紅軍橋”。

9

萬山大坪鄉(xiāng)紅軍橋。

原本普通的石拱橋,因為紅軍路過而有了不同的價值和意義。如今,紅軍橋上依然留存著“均分田地”四個大字。而駐扎在大坪境內期間,紅軍積極發(fā)動群眾開展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等斗爭,點燃了當地窮苦百姓的希望,村民積極支持幫助紅軍。

今天,紅軍的故事依然在當地口口相傳,萬山區(qū)大坪鄉(xiāng)退休教師楊政華常常在橋上向人們講述這段紅軍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軍精神,紅軍橋成為了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連心橋”,不時有游客前往參觀,緬懷往昔紅色歲月。

0

萬山區(qū)大坪鄉(xiāng)退休教師楊政華為大家講述紅軍歷史。

紅色血液,一脈相承。大坪紅軍橋承載過當年紅軍前進的步伐,后來萬山汞礦為新中國的建設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966年2月22日,國家批準設立了萬山特區(qū),作為新中國第一個行政特區(qū)載入共和國史冊,由此開啟了萬山汞礦的又一段征程。在新中國初期至20世紀60年代,萬山汞是我國出口的主要物資之一,是當年償還前蘇聯債務的主要物資,為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極大支持。

2001年,萬山汞礦因資源枯竭,被宣布政策性關閉。2009年3月,國務院將萬山列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2015年7月,萬山引資20億元,按照5A級景區(qū)標準,對現有汞礦遺址和文物進行修繕性開發(fā)利用,建造朱砂古鎮(zhèn)。

11

萬山朱砂古鎮(zhèn)。

如今,朱砂古鎮(zhèn)“那個年代”一條街、地下長城、放下云居、影視基地、玻璃天橋等景點吸引游客紛至沓來。

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yè)轉型迫在眉睫。萬山開始從以汞錳為主導的“黑色”產業(yè)向以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為主導的綠色產業(yè)轉變。

萬山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新型工業(yè)化培育特色優(yōu)勢產業(yè)體系的實施意見》,實施創(chuàng)新技術300多項,完成技術改造升級28家,淘汰落后產能13家,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7%,科技創(chuàng)新貢獻率達到63.7%,實現了傳統(tǒng)產業(yè)綠色升級,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朱砂工藝品產業(yè)園,推動了朱砂工藝品產業(yè)向規(guī)?;?、標準化、精品化轉變,整合全區(qū)58家朱砂工藝品企業(yè),實現產值3.2億元。

今天的萬山,正在書寫資源枯竭型城市鳳凰涅槃煥發(fā)新生的精彩篇章,全力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過上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

石阡:百年古橋承載兩岸發(fā)展夢想

在石阡縣城的龍川河兩岸,每到傍晚,市民都習慣到啟靈橋上吹吹河風、拉拉家常。

12

石阡啟靈橋。

啟靈橋長180米、高8米、寬6米,共13孔,是典型的聯拱石橋,少見的橋型成為石阡縣城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

啟靈橋又稱“石阡大橋”,東抵縣城湯山鎮(zhèn)平橋街北端,西接臨江樓南側,從明萬歷年間的木橋到清乾隆年間改建石橋,它見證了石阡400年來的日新月異。

1934年10月,任弼時、蕭克、王震率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執(zhí)行中央紅軍長征先遣任務到石阡,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戰(zhàn)斗故事,播下了革命火種。

13

石阡紅二、紅六軍團指揮部舊址。

1936年1月,為了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賀龍、任弼時領導的紅二、紅六軍團兩萬多人又兵分兩路向石阡挺進,進入石阡縣城后,分別駐扎在城內的天主堂、文廟及國民黨縣政府機關和城外的上、中、下街,縣城南部的三角莊、高樓、城西的掛榜山、邱家坡等村寨也駐有紅軍,紅軍在石阡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活動。

當年,石阡縣城龍川河上只有啟靈橋,紅軍只能通過這座橋往返縣城東西。如今,八十多年過去了,縣內龍川河上已經建起了13座橋梁。

2018年,石阡縣吹響決戰(zhàn)脫貧攻堅集結號,45萬勤勞樸實的石阡人民,凝心聚力戰(zhàn)貧困,不斷夯實農村發(fā)展基礎,大力發(fā)展生態(tài)產業(yè),徹底撕掉了貧困標簽,開啟了鄉(xiāng)村振興新征程。

如今,脫貧后的石阡,處處都在發(fā)生巨變,城鄉(xiāng)越來越美,百姓越來越富,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在石阡縣城,高樓林立,綠水環(huán)繞,車流如潮,燈火瀾珊,唯一不變的是這座歷經百年歲月的啟靈橋。

14

石阡啟靈橋一角。

啟靈橋,經歷風雨的橋,見證巨變的橋,通向幸福的橋。

銅仁,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是一塊紅色浸染的土地,最早建立了云貴高原第一個紅色革命政權——黔東革命委員會,是中央紅軍長征前全國僅存的八塊主要紅色革命根據地之一。紅軍在困牛山譜寫了寧死不傷百姓、寧死不做俘虜,毅然選擇集體跳崖的英雄壯舉,留下了一段段感天動地的紅色故事,實現了紅軍長征中第一次重大勝利會師——紅二、紅六軍團木黃會師,形成了紅二方面軍的基本力量。

15

印江木黃會師紀念碑。

今天的銅仁,處處生機勃勃,青山常綠、凈水常流、空氣常新,銅仁正在搶抓國家支持貴州高質量發(fā)展重大政策機遇,圍繞“四新”主攻“四化”主戰(zhàn)略,堅持“四區(qū)一高地”主定位,深入實施“多業(yè)強市”工程,大力推運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全面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奮力開創(chuàng)綠色美麗銅仁新未來。(作者:文波 麻占江)

 

編輯:李翼

二審:韓康

值班編委:肖霞

總 值 班:張勇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