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貴州走出,照亮了中國新聞事業(yè)!今天,記者節(jié),我們銘記光,向往光,成為光!
今天(11月8日)
是第二十五個中國記者節(jié)
記者,
是時代的瞭望者,
是真相的追尋者。
他們在風云變幻中捕捉信息,
在社會的各個角落挖掘故事,
用文字和鏡頭記錄歷史的脈搏。
我們致敬所有在時代中堅守真相的身影,
也銘記中國新聞事業(yè)的先驅(qū)們。
在中國的新聞事業(yè)中,
有一位不可忽視的人物,
他是一名貴州人——謝六逸先生。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
謝六逸創(chuàng)辦了復旦大學新聞系
為中國新聞教育釘下"第一??圩?
他一生躬耕新聞教育事業(yè)
培養(yǎng)了大批新聞人才
他還創(chuàng)辦了多份極具影響力的期刊
抗戰(zhàn)時期,他以文反抗強權(quán)
為中華民族的抗日運動搖旗吶喊
卻在日本投降的一周前,因病去世……
考取官費生留學日本
加入文學研究會步入文壇
謝六逸,原名謝光燊,字麓逸。
1898年出生在貴州的書香仕宦之家。
他5歲開始接受庭訓(家庭教育),
13歲入貴州省立模范中學讀書,
謝六逸學習期間成績優(yōu)異名列前茅,
19歲便考取官費生留學日本,
進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治經(jīng)濟科。
1920年,他以“謝六逸”之名在《新中國》雜志發(fā)表譯作《歐美各國的改造問題》,后即以此名行世。
1921年1月,正在日本讀書的謝六逸欣然加入了由周作人、鄭振鐸、沈雁冰等發(fā)起,在北京成立的“文學研究會”,與沈雁冰、鄭振鐸、許地山等同在讀書會小說組中。
從此,謝六逸投身于中國的新文學運動。
謝六逸(左一)和魯迅合影。
創(chuàng)辦復旦大學新聞系
為復旦新聞教育釘下"第一粒扣子"
1926年初,他被復旦大學聘為中國文學科教授,講授西方、日本文學史。1929年,在他的建議之下創(chuàng)辦新聞系。
謝六逸認為,
報刊與書籍一樣有向大眾
傳播普及文化知識的職能,
若要改變新聞落后的現(xiàn)象,
必須破舊立新,
通過大學為社會培養(yǎng)輸送
有責任感有專業(yè)知識的新聞人才。
如今的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已是中國歷史最悠久、名聲最大、名揚海內(nèi)外的新聞傳播教育機構(gòu),迄今已整整95周年。
謝六逸題字《新聞世界》創(chuàng)刊號。
在教學過程中,他創(chuàng)設(shè)的新聞系課程及設(shè)備標準,尤其是“史德、史才、史識”的“三史”原則,被國民政府教育部列為大學新聞系的準繩。
復旦新聞系學生與謝六逸先生合照。
辦報創(chuàng)刊助力全民抗戰(zhàn)
抗戰(zhàn)期間,謝六逸是新聞界的領(lǐng)軍人物,又熟悉日本情況,胡愈之便推薦他擔任《國民》雜志總編輯,那時在白色恐怖統(tǒng)治下創(chuàng)辦進步刊物要冒很大的風險。謝六逸在民族大義面前仍然義無反顧地接下了《國民》的編輯工作。
《國民》創(chuàng)刊后,積極宣傳進步思想,主張抗戰(zhàn)反對投降。為使刊物更加接地氣為普通勞苦大眾喜聞樂見,他還專門開辟了讀者信箱適時解答民眾救亡、生活等方面的問題。
謝六逸曾擔任《國民》總編輯。
回貴陽養(yǎng)病以文反抗強權(quán)
在艱難中奮戰(zhàn)到最后一刻
由于上海被日本人占領(lǐng),淪為“孤島”,《國民》出版半年就被迫???。謝六逸于是離開上海轉(zhuǎn)輾香港,1937年底,謝六逸攜帶家眷回到貴陽,繼續(xù)從事著教學與辦報活動。
1938年,謝六逸在《貴州晨報》創(chuàng)辦《每周文藝》。
1941年,他們又在貴陽成立了中華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貴州分會號召貴州廣大文藝工作者拿起筆來,參加戰(zhàn)斗。
1942年謝六逸在貴陽創(chuàng)辦文通書局編輯所,聘請?zhí)K步青、竺可楨、白壽彝等各界名流擔任編審委員,出版百余部高水平書籍,使貴州出版業(yè)達到新高度,為貴州現(xiàn)代新聞工作和新聞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943年,謝六逸被舉薦為貴州省第二屆臨時參議會委員,1944年被選為駐會委員、第三審查委員會(教育文化)召集人,他對貴州的教育事業(yè)積極建言。
1945年,貴州省主席楊森推行“短衣運動”,下令組織“剪衣隊”,滿街去剪市民的長衣,鬧得人心驚慌。謝六逸憤然撰文《對于“剪衣隊”的意見》,批評此舉“不免要擾民,這就竊為智者所不取了”?!吨醒肴請蟆菲鸪蹙艿谴宋模谧髡哂H赴報館并在文末加注“文責自負”后方才刊出。
謝六逸先生著作《茶話集》《擺龍門陣》等影響深遠。
謝六逸在貴陽住了七年,
也是他人生中最艱難的七年。
茅盾在《憶謝六逸兄》中曾寫到
謝六逸在貴陽的艱難生活:
“他神情確有些憔悴,家累太重,他很忙。兼職有五六個之多,每天在馬路上奔跑的時間少說也有三個小時。”
茅盾最后一次與謝六逸見面也是在貴陽,老友重逢百感交集,他們慶幸劫后彼此還能夠再次相會。
1945年8月8日,在日本投降的一周前,謝六逸先生在貴州省貴陽市因病辭世,歿年47歲。
噩耗傳來,社會各界震驚,國民政府為他舉辦了盛大隆重的葬禮。茅盾、郭沫若、鄭振鐸、葉圣陶、蹇先艾等眾多生前好友聞訊悲痛不已,紛紛在報章上撰寫悼文悼詞追憶先生生平,寄托哀思,茅盾連續(xù)撰寫了兩篇紀念文章,葉圣陶還特別作了一首名為《悼念六逸先生》的七言律詩。
謝六逸穿長衫的肖像照。
謝六逸先生一生淡泊名利,
在短暫的生命中,
其作品文字數(shù)量卻超過500萬言,
他在新文學、日本文學、新聞學
方面的成績彪炳,貢獻極大。
他還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
為中華民族的抗日運動吶喊;
他極富正義感,不畏強權(quán)為民請命。
為傳承謝六逸先生的新聞教育思想,2020年,貴州依托謝六逸先生的墓園,建設(shè)了貴州新聞文化亭廊,既可以傳承謝六逸先生的新聞教育思想,也有了緬懷的依托。
謝六逸于風云變幻的時代,
為中國新聞事業(yè)奠定基石。
他以筆為劍、以紙為盾,
在家國情懷的擔當中義無反顧。
如今,先生雖已遠去,
但他留下的 “史德、史才、史識” 的信念,
是新聞人心中永不熄滅的火焰。
今天,記者節(jié),
在這個屬于新聞人的節(jié)日里,
致敬每位奮戰(zhàn)在一線的記者同仁。
時代風云中,
我們堅守謝六逸等前輩的信念,
共同接力新聞理想的火炬,
向往光,追尋光,成為光。
(多彩貴州網(wǎng)綜合整理)
編輯:謝芳
二審:韓康
值班編委:肖霞
總 值 班:張勇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