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深耕紅色資源 提升黨性教育實效
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近年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富礦,為黨員干部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進一步幫助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yǎng)。
2022年,印江紅二·紅六軍團木黃會師紀念館、黔東獨立師浴血梵凈山遺址被列入貴州省“重走長征路·奮進新時代”黨性教育現場教學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觸及思想,震撼心靈”
“我們腳下這條戰(zhàn)壕長300米,高1米左右,深有1至2米,寬2至3米;另一條戰(zhàn)壕在上方,長150米左右,比這個稍微小一點。當年,紅軍就是依托這個戰(zhàn)壕與敵人展開激烈的尖山戰(zhàn)斗......”近日,在印江紫薇鎮(zhèn)尖山戰(zhàn)斗遺址教學點,講解員楊友莉聲情并茂地講解催人淚下。先烈們戰(zhàn)斗的情形,一幀幀畫面隨著講解員的話語,在腦海中浮現、定格,增強了黨性教育的體驗度、鮮活性。
一次現場教學,如同一次精神的洗禮。“這次現場教學觸及思想,震撼心靈,收獲滿滿。”在現場,學員們身臨其境地感受革命先烈在群山之間浴血奮戰(zhàn)的場景,深刻感知那段英勇戰(zhàn)斗的歷史。
黔東獨立師浴血梵凈山遺址位于印江紫薇鎮(zhèn)境內,共有紅軍步道入口、尖山戰(zhàn)斗遺址、蘇家坡紅軍烈士墓、棉絮嶺、黑巷子五個教學點。黔東獨立師是一支英雄的部隊。他們在梵凈山戰(zhàn)斗中體現出的“不辱使命,不畏強敵,舍我其誰”的革命精神,將永放光芒,代代相傳。
通過開展現場教學,把“紅色基地”打造成“紅色課堂”,把豐富的實物史料轉化為黨性教育的鮮活教材,不斷增強黨性教育的感染力、滲透力、說服力,讓黨員干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為加強黨性教育陣地建設,打造黨性教育精神高地,去年以來,印江自治縣縣委、縣政府投入資金60萬元,完善黔東獨立師浴血梵凈山遺址相關基礎設施。在尖山戰(zhàn)斗遺址內,放置了紅軍雕像等紅色文化元素,營造濃厚紅色文化氛圍。讓前來瞻仰的黨員干部和游客,更好的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賡續(xù)紅色基因。
紅色資源賦能文旅發(fā)展。近年來,印江自治縣以“紅色文化”為引擎,依托當地厚重的紅色文化資源,繪就文旅發(fā)展新篇章。
得益于黔東獨立師浴血梵凈山戰(zhàn)斗遺址的開發(fā)利用,坐落在梵凈山腳下的團龍村、大園址村,旅游、餐飲業(yè)煥發(fā)生機。
“大園址村罐罐茶莊,額外增加餐飲收入4萬元;團龍村團龍山莊去年收入40余萬元。”紫薇鎮(zhèn)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紅色資源帶動旅游業(yè)發(fā)展,主要體現在餐飲業(yè),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收入,為當地經濟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走進紅二、紅六軍團木黃會師紀念館,目視著遠方的雕像,我仿佛被拉入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一幅幅歷史久遠的圖片、一件件珍貴的革命文物,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革命歷史的力量。”在印江木黃鎮(zhèn)木黃會師紀念館,前來瞻仰的游客無不感嘆著歷史的宏大、深沉。
歷史長河沉淀的精神力量,成為黨員洗滌心靈的精神高地。
通過加強黨性教育陣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賡續(xù)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凝聚奮進力量。
據印江文旅局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尹愛民介紹:“幾年來,我們申報了專項資金3000多萬元,主要對紀念館、紀念碑、紅三軍政治部舊址、紅六軍團政治部舊址文物的本體進行維修,對周邊的環(huán)境進行整治。同時,對紀念館、紅三軍政治部舊址和紅六軍團政治部舊址室內進行展陳提升,不斷豐富紅色文化內涵、拓展紅色文化外延,提升紅色文化影響力,讓紅色精神助力印江文旅融合發(fā)展。”
紅二·紅六軍團木黃會師紀念館,依托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建設紅色文化教育、研學基地,打造紅色文旅小鎮(zhèn),提升紅色旅游吸引力、影響力和綜合效益。
據統(tǒng)計,今年以來,木黃會師紀念館已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
“更加堅定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參加中青班的培訓學習,通過到黔東獨立師浴血梵凈山遺址,紅二、紅六軍團木黃會師紀念館接受紅色文化黨性教育現場教學,特別是在重走長征路,追憶了戰(zhàn)火紛飛的崢嶸歲月,用心感受了那段寫滿血與淚的歷史,思想上受到了更深層次的洗禮,讓我對紅二.六軍團、黔東獨立師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百折不撓、勇于奉獻、心系群眾的革命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更加堅定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參加了印江第22期中青年干部培訓后,印江農業(yè)農村局工作人員王琴感觸頗深。
去年以來,為深入推進專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印江組建了一支專業(yè)的講解員隊伍。目前,該縣有專業(yè)講解員8名,業(yè)余講解員7名。
紅色講解員助力教學點高質量發(fā)展,讓紅色精神深入人心,凝聚起團結奮斗的磅礴力量。
現場教學點作為干部教育培訓的前沿陣地,在課題設置上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體現方向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通過鼓勵師資團隊大力開發(fā)精品特色課程,積極探索黨員教育培訓新模式,堅持用好用活本土教育資源,立足“紅灰綠”三色課堂,以學用實踐教學助推黨員教育提質增效。
依托“黔東獨立師浴血梵凈山遺址”“紅二、紅六軍團木黃會議紀念館”2個省級黨校教育現場教學點,大云村狀元故居、印江博物館等資源,將“紅色記憶”貫穿黨員教育培訓各個環(huán)節(jié),引導黨員干部回顧崢嶸革命歲月、傳承先輩優(yōu)秀品質、發(fā)揚砥礪奮進精神。目前,已打造紅色精品課程12門,其中《黔東獨立師堅持黔東革命根據地斗爭的歷史貢獻及精神價值》被評為省級達標課程,《紅二、紅六軍團木黃會師對長征的貢獻及時代啟示》被評為市級好課程。
同時,打磨提升《黔東獨立師轉戰(zhàn)梵凈山》《忠骨埋他鄉(xiāng) 英魂鑄山河》等現場教學課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傳承紅色基因、對標時代要求的紅色課程體系。還制作發(fā)放了《木黃會師》畫冊、《黔東記憶》等宣傳資料達8470份,先后編輯并出版了《紅軍在印江》《印江革命史話》等地方黨史書籍。深挖紅色文化,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黨性教育現場教學點作為黨的基層干部教育培訓的主渠道主陣地,印江結合當地實際,充分用好本地紅色資源,增強黨性教育實效。
數據統(tǒng)計,2023年以來,在紅二·紅六軍團木黃會師現場教學點開展教育活動438余批次,培訓黨員干部5246余人次;在黔東獨立師浴血梵凈山教學點開展教育活動365余批次,培訓黨員干部4187余人次。(作者:蔡茜 特約記者 梅亞軍 文/圖)
編輯:謝芳
二審:楊映華
值班編委:黃燁
總值班:勾文明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