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這兩所高校把暑假實踐課堂搬到佛頂山自然保護區(qū)
近日,由浙江大學、貴州大學植物保護專業(yè)教師帶領的本專業(yè)2022級本科生137人來到貴州石阡佛頂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開展為期7至10天的病蟲教學聯合野外實習,在佛頂山保護區(qū)及周邊區(qū)域就昆蟲、植物病蟲害、農藥施用現狀等方面開展調查,并采集20個以上的 “寶貝”進行標本制作。
采集標本并進行制作是這次暑期實踐的主要內容之一。為采集到種類豐富的昆蟲,37名學生分成4條路線,在石阡大灣、桐子坪、大坪、堯上等地進行昆蟲采集。
每日清晨,大家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佛頂山保護區(qū)冷水河畔、林間草叢、田野菜地抓捕各種昆蟲。蚊子、蒼蠅、蜻蜓、螞蟻、甲殼蟲等這些以往習以為常的蟲子,如今卻成了學生們特別親切的“寶貝”。
炎炎烈日擋不住學生們對抓“寶貝”的熱情,網捕、燈誘、手捉……學生各顯其能,15公分大的竹節(jié)蟲、漂亮的鳳蝶、有翅的螞蟻、千姿百態(tài)的甲殼蟲等各種奇特的昆蟲,都是大家的“戰(zhàn)利品”。此外, 在專業(yè)老師的指導下,大家還在包溪管理站設置了夜間誘蟲裝置,通過巨大的白熾燈吸引昆蟲聚集以便捕捉。
白天在田野、山間、林中進行昆蟲采集,下午或晚上在住地燈誘昆蟲,進行標本制作。
“制作一個標本大約需要5到6分鐘,首先得把適合昆蟲大小的昆蟲針插入昆蟲體中,為了整齊美觀和便于研究,還要將其排列整齊。”在標本制作室,浙江大學植保系學生全維強一邊忙碌著手里的工作,一邊和記者介紹著標本制作流程。“不同昆蟲插針的部位有著嚴格的要求,完成插針后,要對昆蟲進行姿態(tài)調整,保持其生前‘最美’的姿態(tài)。有翅膀的昆蟲則需要將翅膀展開。”
在浙江大學植保系學生采集的標本制作室里,鳳蝶、蜻蜓、金龜子、熊蜂、竹節(jié)蟲、大蚊、螳螂、盾蝽、齒蛉、燈蛾、石蛾、水龜蟲等昆蟲琳瑯滿目,學生們根據所屬的目、科、屬、種,將昆蟲按照標本制作的要求,進行分類制作、擺放。
據浙江大學植物保護系教師徐海君介紹,看似簡單的昆蟲捕捉,其實需要對課本知識熟練的掌握。今年與貴州大學一起到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良、生物多樣性豐富、保護成效好的佛頂山自然保護區(qū)進行野外實習,進一步將課本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深入實際,觀察了解了昆蟲的形態(tài)、植物的病理結構、生物學特性,更好促進學生掌握專業(yè)知識。
在采集昆蟲標本間隙,貴州大學植保專業(yè)教師謝鑫還結合當前農作物的病害原因、危害給兩校實習學生現場上了一堂生動的專業(yè)課。
“我們到集市農藥店、老百姓家門口、田間玉米地、了解農藥的銷售種類,以及群眾對農作物生病的用藥情況,特別是稻田、果蔬、大豆等農作物的危害情況,并作了詳細記錄。根據農作物的病害情況來合理指導農戶農作物的藥量,同時幫助群眾在保護區(qū)內如何對農作物用藥來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有積極作用,這樣既能幫助保護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持續(xù)向好,又能提升群眾農作物收成”。謝鑫說道。
據悉,貴州佛頂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生物資源十分豐富,目前共記錄有各類生物3659種,其中,國家I級保護植物3種(珙桐、紅豆杉、南方紅豆杉),國家Ⅱ級保護植物54種;國家I級保護動物8種(豹、林麝、穿山甲、豺、大靈貓、小靈貓、白頸長尾雉、白冠長尾雉),國家Ⅱ級保護動物49種。
“貴州佛頂山自然保護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好,昆蟲種類十分豐富,非常適合野外實習。這次我們帶領學生來到這里,圍繞《普通昆蟲學》《普通植物病理學》《植物化學保護》3門核心課程為理論指導,就昆蟲、植物病蟲害、農藥施用現狀等方面開展調查。目前,已完成了目、科、種 和標本量的指標任務,標本量達萬余號。” 貴州大學昆蟲所教師龍見坤說。(記者:李紫英 通訊員 彭元吉)
編輯:李翼
二審:韓康
值班編委:楊勝花
總值班:王能方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