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檔案日宣傳丨與你分享檔案小知識
歷史無聲 檔案有痕
第十七個國際檔案日
2024年國際檔案日
系列宣傳活動主題為
“筑夢現(xiàn)代化 奮斗蘭臺人”

國際檔案日的由來
1948年6月9日—11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了一場國際檔案工作者會議,會議決定成立國際檔案理事會(ICA)。
2007年11月,為慶祝2008年6月9日國際檔案理事會成立60周年紀念日,國際檔案理事會全體成員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的年度全體會議上投票決定,將每年的6月9日定為“國際檔案日”。
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檔案局決定自2013年開始,把每年的6月9日即“國際檔案日”作為檔案部門的宣傳活動日。

國際檔案理事會ICA
檔案是什么?
檔案是壓箱底兒的?
檔案是鎖藏在儲藏室的?
檔案是舊黃舊黃的古老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第一章第二條明確指出:本法所稱檔案,是指過去和現(xiàn)在的機關、團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和其他組織以及個人從事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軍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
我國檔案工作的起源
當人類文明還處于原始時期,隨著生產(chǎn)力的進步,人們產(chǎn)生了記錄意識,通過“結(jié)繩”“刻契”等記事方法記錄著部落的生產(chǎn)和生活。
我國目前公認的出現(xiàn)最早的檔案是3500多年以前殷商時期的甲骨檔案。它包含著大量商朝的文書和檔案資料,是殷代的王家檔案。

甲骨檔案
春秋戰(zhàn)國時代,檔案的載體有了很大的變化,出現(xiàn)了青銅、簡牘、縑帛等形式,文書的種類也逐漸增多,格式、用語和使用范圍也逐步成形。據(jù)史料記載,著名哲學家老子曾做過周王室的“柱下史”,專門負責保管王室檔案;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根據(jù)收集到的上古文書,編纂了我國第一部檔案文件匯編《尚書》,其中收錄了從傳說中的堯、舜、禹到春秋時期的各類公文59篇,包括典、謨、誓、誥、訓、命等文種。

縑帛檔案

簡牘檔案

金文檔案
從秦朝開始,我國公文的文種使用范圍第一次由最高統(tǒng)治者明文規(guī)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提到秦代公文種類包括制、詔、奏等。
到了漢代,出現(xiàn)了大量新文種,如策書、戒書、章、表、駁議等,在中央設有尚書臺,總管全國章奏的接收、拆閱、審批,詔書的起草、封印等工作。漢代還專門建有“蘭臺”、“東觀”、“石渠閣”等專門機構(gòu),作為保存檔案的庫房。
唐宋時期,我國的檔案工作有了進一步發(fā)展。隋唐實行了“三省制”,三省共管公文,即中書出令、門下審議、尚書執(zhí)行。在唐代的封建法典《唐六典》和《唐律疏議》中還從法律的角度對文書、檔案工作進行了規(guī)定,把檔案的管理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宋朝承襲唐代的制度,中央設有通進司專門管理全國的文書檔案工作,三省中還分別設有收貯皇帝詔令、制書和其他文書檔案的制敕庫房,也稱為“架閣庫”。另外還設有專門貯藏檔案的機構(gòu)——金耀門文書庫,三司六部的檔案在本部門保存一定時期后,要交給金耀門文書庫保存。
明朝的文書處理機構(gòu)更加完善,各機構(gòu)也有了明確分工。中書科掌握書寫詔、敕、制、誥;誥敕房掌握書辦文官誥敕、揭貼、翻譯外國文書;制敕房掌握書辦制、敕、詔書、誥命、冊、表等機密文書。通政司專門負責收文,掌管接收內(nèi)外章奏及敕奏封駁之事。各部、都督府、都察院、大理寺都設有架閣庫和照磨所,負責各類檔案材料的管理,另外還建立了收貯全國黃冊的檔案庫房——后湖黃冊庫。

黃冊庫
清代檔案工作基本上承襲了明朝,清政府在中央設有兩個并列的收文機構(gòu):奏事處和通政司,負責收發(fā)奏折文書和各種題本。清代的檔案制度十分嚴格,文書的格式、辦理程序、避諱、保密,檔案的收藏、保存、利用等方面都有詳細的規(guī)定。
最大的古代國家檔案館皇史宬
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古代國家檔案館,是位于北京南池子大街上的皇史宬。
皇史宬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兩年后竣工。它是仿照漢代“石室金匱”修建的,整個大殿沒有一梁一柱,全部是磚石仿木結(jié)構(gòu),所以叫做“石室”。墻身足有五六米厚,臺基高達兩米,具有防火、保溫、防潮、防蟲鼠的功能。
皇史宬主殿內(nèi)修筑了雕有海水游龍圖案、高達1.42米的漢白玉石臺,在臺上放置著152個鎏金雕龍的銅皮樟木柜, 這就是“金匱”。明清兩代皇室大量的重要檔案,如明代的“實錄”、“寶訓”,清代的“實錄”、“圣訓”以及包括詔書、誥命、敕命、題本、奏折、諭旨、廷寄、科舉試卷在內(nèi)的宮廷文書等,都珍藏于這里。

皇史宬
檔案人為何又叫“蘭臺人”
蘭臺傳后世,鑒古照千秋。為什么我們常常稱檔案工作人員為蘭臺人?這要從古代專設的檔案管理機構(gòu)說起。
我國各朝代中央保管檔案的機構(gòu)有不同的名稱:周為天府,漢為蘭臺、東觀、石渠,唐為史館,宋為架閣庫,元為架閣庫,明為皇史宬、后湖黃冊庫、內(nèi)閣大庫、大本唐、古今通集庫,清為內(nèi)閣大庫。由此可見,蘭臺是漢代宮內(nèi)藏圖書之處,是我國最早的官方檔案館,由御史中丞負責,后世朝代稱御史臺為蘭臺,司馬遷便是其中一位勤懇的檔案工作者。
東漢時期蘭臺令史班固,受詔撰史,所以后世又稱史官為蘭臺。唐高宗時也曾改秘書省為蘭臺,再經(jīng)過千年的演變,現(xiàn)在“蘭臺”一詞已成為用來泛指檔案保管機構(gòu)和檔案工作的代名詞,檔案工作者也就被稱為“蘭臺人”。

蘭臺
編 輯:謝 芳
二 審:楊映華
值班編委:肖 霞
總 值 班:王能方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