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青年鑼鼓隊:扎龍燈 迎龍年
“扎龍燈首選金竹,因為它韌性好,易彎曲編織;扎龍身時一定要綁緊,一條龍上百斤,不綁緊的話舞起來就有可能脫落……”近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農(nóng)業(yè)公園戴氏宗祠內(nèi),57歲的張著武帶著幾個年輕人忙著趕制龍燈。
作為龍燈制作老師傅,張著武對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嚴格要求。“一條龍的工序有好幾百道,單是扎龍頭就要七八天,還要糊紙、描繪、貼金等,如果兩個人共同扎和糊,整條龍需一個多月才能制作完成。”張著武一邊忙著手上的活一邊介紹。
幾個年輕人圍坐在一起,用稻草對龍骨進行編扎。一個威武霸氣的龍頭已初具雛形,墻邊則擺放著編扎好的龍身骨架,等著進行下一道工序。
他們同屬印江青年鑼鼓隊隊員,為了龍年鬧新春,利用空閑時間聚在一起義務扎龍燈。
代云馳便是這次龍燈制作、表演的發(fā)起人之一。今年30歲的他癡迷傳統(tǒng)文化,平時和幾個伙伴就喜歡敲鑼打鼓,還組建了一支印江青年鑼鼓隊。隨著龍年春節(jié)臨近,他和伙伴們從去年9月就開始籌劃制作龍燈,11月初,大家就開始砍竹子著手編扎。
今年,他們要制作雄雌兩條龍,分別由男子隊和女子隊掌控舞動,每條龍均為33棟、99米,取九九歸一之意。
據(jù)了解,印江舞龍習俗按照“金木水火土”五個方位定位。
代云弛說,印江歷來有正月初五出龍、十五送龍的習俗。作為龍的傳人,又恰逢龍年,大家制作龍燈鬧一鬧,祈盼五谷豐登、國泰民安。(蔡茜)
編 輯:張丹妮
二 審:龍 蓉
三 審:陳 娟
總值班:勾文明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