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不卡aaaa|欧美-区二区蜜桃|亚洲永久人人视频|国产视频婷婷在线|2020午夜福利|视频福利导航网站|超碰在线五月婷婷|嫩草一区欧美专区|亚洲性爱成人网址|老司机不卡免费av

【深度】“全國最美家庭”張宣民夫婦:我的手就是我老公的手,他的腳就是我的腳!
  • 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zhì)的特征
  • 民族團結促和諧 長治久安謀發(fā)展
首頁 新聞 本市要聞

【深度】“全國最美家庭”張宣民夫婦:我的手就是我老公的手,他的腳就是我的腳!

2023-06-14 08:31 來源:銅仁市融媒體中心
投稿:trwz001@126.com  

40歲的張宣民是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洋溪鎮(zhèn)冷水村人,9歲時不慎從樹上掉落,摔傷雙手,因沒有及時就醫(yī),失去手肘關節(jié)以下的部分。2010年,自幼酷愛游泳的張宣民與失去了左腿的廖春瓊在參加全省殘運會訓練時相識相愛,并作為殘疾人游泳運動員先后參加全省、全國比賽屢獲佳績,一塊塊獎牌、一張張證書的背后都飽含著艱辛的汗水與付出。2011年2月,兩人步入婚姻殿堂,育一兒一女。從省隊退下來后,沒有收入來源的夫妻倆并沒有被沉重的家庭負擔擊垮,憑借堅韌的毅力和勤勞養(yǎng)牛向幸福沖刺。

1

“這對殘疾夫妻真了不起!不光游泳能獲獎,養(yǎng)牛能致富,他們還很孝敬老人,對小孩愛有度,教有方,對鄰里也十分友善。”在冷水村,隨便走到哪戶人家,聽到的都是村民們對張宣民夫婦的稱贊。就是這對普通的夫婦,用兩只手、三只腳,同心協(xié)力與不幸命運頑強抗爭,走出了一個家庭的重生之路,書寫“無手仍可頂天立地,無腳也能踏出幸福路”的感人事跡,他們用自己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毅力,彰顯著普通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和不懈追求。

今年5.15國際家庭日前夕,全國婦聯(lián)組織評選的1000戶“全國最美家庭”揭曉,其中,張宣民家庭獲“全國最美家庭”稱號。

身殘志堅

“牛郎”與妻子踏出致富“牛”路子

東方剛泛起魚肚白,張宣民夫妻倆忙碌的一天要開始了。只見背著背簍的張宣民和拄著拐杖的妻子廖春瓊來到地里割草料。拐杖抵在腋下,支撐著身體,廖春瓊彎腰一只腳半蹲在地里,左手抓住草料,右手用力地拉鐮刀,一大把還滾動著晶瑩露珠的草料就割了下來,張宣民就用腳把草料推在一起,夫妻同心協(xié)力打捆,扶上背簍運送草料。來到牛場里,夫妻倆開始清理牛糞、拌飼草、磨玉米粉,忙完這一切,張宣民用磨起老繭的胳膊夾著裝滿草料的膠輪車走在前面,妻子廖春瓊拄著拐杖跟在后面,夫妻齊心協(xié)力給牛喂食。

據(jù)張宣民介紹,2014年,他家申請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精準扶貧各項惠民政策。

2

2016年,張宣民一家響應政府號召搬遷至集鎮(zhèn)安置點,小孩的學雜費、父母的贍養(yǎng)等整個家庭的日常開支都壓在張宣民這個家庭的頂梁柱身上,面對困難,他申請5萬元精扶貸,修建三間簡易圈舍、購買肉牛5頭,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發(fā)展肉牛養(yǎng)殖。

從此,夫妻倆每天奔波在冷水村的大山里,起早貪黑,風里來雨里去,養(yǎng)牛守望幸福。雖然養(yǎng)牛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太多的艱辛,但夫妻倆憑著兩只手、三只腳踏出了幸福路,養(yǎng)活一家六口人。

起初,張宣民夫婦在養(yǎng)殖上走了不少彎路,有的牛染病了也不知道,導致人累瘦了,牛卻沒有養(yǎng)壯。為此一有空閑時間,張宣民就扎進村里的農(nóng)家書屋,學習國家政策和養(yǎng)牛技術,他還積極向周邊的養(yǎng)牛大戶和畜牧站專家請教。他視牛群如朋友,精心飼養(yǎng),他的牛長得格外壯實。

3

苦心人,天不負,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探索,他逐漸摸清了養(yǎng)牛的門道,肉牛的存欄數(shù)量逐年增加,收入也逐年增加,張宣民在欣慰的同時,也道出了養(yǎng)牛的艱辛。“由于手腳行動不便,七災八難也沒少經(jīng)歷,遇到下大雨、下雪天,有傘拿不了,經(jīng)常被雨淋得像兩只落湯雞,路陡地滑,常常摔得遍體鱗傷,咬咬牙,爬起來趕快背起牛草去喂牛。”張宣民回憶說。

2022年,洋溪鎮(zhèn)政府實施易地搬遷安置點肉牛養(yǎng)殖項目,對冷水村養(yǎng)豬場進行改擴建,建成占地面積800平米、存欄肉牛60頭的標準化肉牛養(yǎng)殖場。張宣民與冷水村集體簽訂合同,進駐養(yǎng)殖場發(fā)展肉牛養(yǎng)殖,同年洋溪鎮(zhèn)投入銜接資金56.8萬元入股到張宣明養(yǎng)殖場。

4

在洋溪鎮(zhèn)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張宣民的用心經(jīng)營下,養(yǎng)殖場現(xiàn)存欄肉牛45頭。“預計年利潤30余萬元,發(fā)展勢頭強勁,帶動周邊群眾發(fā)展肉牛相關產(chǎn)業(yè)10余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冷水村黨支部書記蔡國勝豎起大拇指說,張宣民用實際行動踐行身殘志堅,用兩條腿擺脫貧困,走出了致富之路、幸福之路。

“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的關心、幫助,才讓我們從剛開始的幾頭牛慢慢擴大到現(xiàn)在的40多頭牛。我們要更加努力把牛養(yǎng)好,帶動周邊殘疾朋友和養(yǎng)殖戶一起致富。”張宣民對妻子說道。

鄰里和諧

以友愛互助勁吹文明新風

張宣明夫婦在生活中熱心、善良,與鄰居和睦相處,哪家有困難都會主動幫忙,凡事不斤斤計較,用一顆善良的心來面對鄰里。

得益于黨和國家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張宣明一家搬到了洋溪鎮(zhèn)集鎮(zhèn)的易地扶貧搬遷房里,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左鄰右舍都是和他一樣的建檔立卡戶,同樣的搬遷背景和生活困難,也讓左鄰右舍的聯(lián)系變得格外緊密。

張宣明夫婦和大家見面都會“送一個微笑,打一聲招呼,道一句問候”,形成了融洽和諧的鄰里人際關系。忙完養(yǎng)牛場的工作回到家中,輔導完小孩作業(yè),就主動上門和鄰里嘮嘮家常,一起上街散散步,拉近了鄰里間的距離,增進了大家的情感。

平時鄰里有大小事,張宣民夫婦都會主動幫忙照應,他們做了飯也會邀請鄰居共同品嘗,在張宣民一家這種良好行為的影響下,鄰里關系變得十分融洽。

5

今年初,張宣民家牛生病了,張宣民夫婦到離集鎮(zhèn)較遠的地方去拿藥,原本天黑前能回家的路程,卻因為三輪車出了問題被耽擱了。5歲的女兒看著天黑了父母還沒回來,在家哭了起來,鄰居便將小孩帶到家中吃飯,一直等到張宣民夫婦回來。正是因為平時張宣民夫婦和大家建立了融洽和諧的鄰里人際關系,才讓鄰里間成為了友愛互助的一家人。“我在集鎮(zhèn)來住五年了,我們也認識了五年,張宣民雖然雙手不便,但是他們一家人對人很好,為人處事也很好,我們也玩得很好,他們這種與人為善、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值得我們學習。”鄰居安成坤說。

不僅如此,張宣民夫婦主動幫助周邊的養(yǎng)殖散戶帶一些飼草、玉米等,少到七八十斤,多至三五噸,村民們每次想給張宣民一家運費致謝,都被張宣民拒收,并將牛糞免費送給村民做肥料,村民們也把自家的玉米桿、稻草免費送給張宣民喂牛,大家互相幫助,既實現(xiàn)“變廢為寶”,又促進共贏同致富。“此外,張宣民還把掌握的養(yǎng)殖技術分享給我們,成了村里的‘土專家’,幫助村里剛發(fā)展養(yǎng)牛的散戶查看和治療牛的一些常見疾病,我們內(nèi)心都很佩服和感激他們。”冷水村養(yǎng)殖戶劉德忠如是說。

在張宣民這個普通又特殊的家庭里,一家人用生活中平平凡凡的事、無怨無悔的付出以及對鄉(xiāng)鄰們點點滴滴的情,奏響了一曲文明和諧、樂觀向善的動人樂章。

孝老愛親

讓好家風滋潤每一個家庭

“家和萬事興”。張宣民家庭一直沿襲著幸福、和諧、關愛和文明。失去雙手和左腿給夫妻倆的生活帶來眾多不便。但這對特殊的夫妻卻選擇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的生活態(tài)度。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困境,妻子廖春瓊孝敬老人、教育兒女、家務勞動、種草喂牛......日復一日,從來沒有抱怨過,用她的勤勞善良、賢惠能干撐起了家里的半邊天。“我這兒媳真的是打著燈籠都找不到呀,她來我們家十多年了,把我們當親生父母一樣孝順,我們兩娘母從沒有拌過嘴,我們也是把她當女兒看待。”廖春瓊婆婆劉祖嬋說。

張宣民母親劉祖嬋今年已經(jīng)66歲,仍然喂養(yǎng)了5頭豬,盡最大努力給兒子、兒媳減輕家庭負擔。“我老了做不了別的,喂起豬,一家人過年得點油,兩個孫孫也有肉吃,就不用拿錢去買肉吃。”劉祖嬋說完,又背起背簍,帶上鐮刀去地里“打豬草”了。

6

張宣民父親張光華雖已年邁,但也主動到養(yǎng)牛場幫忙,承擔著一些雜活累活,晚上還住在牛場旁邊看管牛群,極大地減輕了張宣民夫妻倆壓力。

在父母眼中,張宣民從小就懂事、孝順,每次趕集,他都會用省下來的零花錢給父母買點好吃的東西,逢年過節(jié)、父母生日,張宣民都會和妻子給父母改善生活、買件新衣裳,父母生病時總是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陪伴。

2015年,張宣民父親張光華不慎被牛撞倒,導致肋骨骨折。住院期間,張宣民一邊陪護父親,一邊向親朋好友籌借治療費用。老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張光華出院后在家臥床康復期間,端飯、蓋被子、捶背......張宣民都精心照顧著父親。

7

“百善孝為先。”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張宣民用身體力行詮釋“孝道”真諦,一幕幕照顧老人的情景,深深感動著鄰里,一時被鄰居們傳為佳話:“張宣民是個很孝順的人,他用‘殘肢’都把老人照顧得這么好,的確為我們這些健全的人做出了榜樣。”冷水村群眾張學軍坦言。

一路走來,張宣民夫婦付出比常人百倍的艱辛,但正是因為他們一家人在面對困難時風雨同舟、相敬相愛、相互包容,才挺過了生活中的一道又一道坎,迎來越來越幸福的生活。

教育有方

讓“感恩之心”浸潤孩子心田

“張宣民夫婦很注重家教、家風,特別注重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可以說他的家庭是一個充滿了濃濃的愛和正能量的家庭。”提及張宣民一家,冷水村黨支部書記蔡國勝這樣評價。

張宣民深知只有教育好子女才是改變家庭現(xiàn)狀,改變孩子命運的唯一途徑,因此他不僅耐心教育引導子女不因自身家庭條件差就放棄學習,在學校一定要聽老師的話,刻苦學習,努力做一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好學生,爭取考上理想的大學,還常常告誡他們要尊老愛幼、誠實守信,不要因為父母殘疾就自卑自餒,要志存高遠、熱愛生活,更要懂得感恩,一定要記得幫助過他們家庭的好人,將來再慢慢回報。

每次張宣民輔導孩子做完作業(yè),就會用自己苦練的絕活教育引導子女從小“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記者注意到,張宣民嘴咬起圓珠筆在筆記本上寫下:感謝黨的好政策、感謝政府和各級部門、感謝社會各界好心人士的關心、風雨過后定會見彩虹、只要一心跟黨走、相信我們家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翻開張宣民的筆記本,密密麻麻寫滿了他的心里話。 “我經(jīng)常對兩個小孩講,爸爸媽媽雖然殘疾了,但是仍在努力地為這個家創(chuàng)造好的條件,你們只要好好學習知識,我們就算再苦再累也要供你們讀完大學。最重要的還要學會感恩和養(yǎng)成勤勞的好習慣,不要懶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幫助爸爸媽媽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張宣民的言傳身教下,感恩之心成為了兩個孩子心靈成長的營養(yǎng)劑,孩子隨口就能說:“謝謝黨的好政策”!同時,張宣民11歲的兒子每天吃完飯主動收拾桌子、洗碗塊、打掃室內(nèi)衛(wèi)生。每天早上堅持六點五十分準時起床整理好被子,洗臉刷牙,然后自己做早餐,吃完去上學。每逢周末做完作業(yè)還會到牛場幫忙運飼草、喂牛、清理牛糞,當起了父母的“好幫手”。 

8

在黨和國家政策的照耀下,張宣民一家通過自身努力擺脫了絕對貧困,吃穿住和子女教育問題得到了有效保障。據(jù)印江縣殘聯(lián)負責人介紹,各級各部門一直把張宣民家庭作為重點關心對象,經(jīng)常上門走訪,勉勵張宣民發(fā)揚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精神。采取現(xiàn)場辦公的形式,切實解決他們的生活、生產(chǎn)中存在的實際困難,積極爭取政策扶持,幫助張宣民發(fā)展壯大肉牛養(yǎng)殖。2020年,張宣民家庭獲得銅仁市市級殘疾人家庭創(chuàng)業(yè)戶補助資金5000元,2021年獲印江縣縣級殘疾人自主創(chuàng)業(yè)戶補助資金4000元。同時,一家人享受著低保,但這個家庭卻不愿躺在政策的“溫床”上度日子,他們一家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腳步卻沒有因此停下,在牛場忙碌一天后,廖春瓊用一只腳駕著殘疾人三輪車帶著丈夫回到到集鎮(zhèn)安置點新家,妻子洗菜做飯,張宣民給孩子輔導作業(yè),飯后一家人有說有笑地看電視,吃水果,其樂融融,暢談著自家發(fā)生的變化。“我做夢都沒有想到能夠從老家搬到街上來住上新房,一家人共同努力,再辛苦多攢點錢,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張宣民夫婦在憧憬未來時信心滿滿。

知恩圖報,飲水思源。有了一定養(yǎng)殖經(jīng)驗的張宣民,加之政府幫助他家建起了標準化肉牛養(yǎng)殖場,他計劃明年春在擴大規(guī)模,用他的養(yǎng)殖經(jīng)驗幫助更多的人,讓周邊不能外出務工的殘疾人和農(nóng)戶加入養(yǎng)殖團隊,在改善一家人的生產(chǎn)生活條件的同時,帶動大家共同“發(fā)牛財”。

9

身殘志堅不服輸。“以前,我是一名殘疾人游泳運動員,我們有一種不服輸?shù)钠床瘢龅绞裁蠢щy不怕,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你堅持,一切困難都不是困難。我們要用行動來證明,美好生活靠奮斗就一定會實現(xiàn)的!”說完, 張宣民夫婦倆又前往牛場,開始了忙碌的一天……

記者手記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

在張宣民這個平凡且特別的家庭里,面對命運的不公,丈夫沒有了雙手,妻子失去一條腿,這對特殊的夫妻并沒有向命運低頭,一路走來,他們付出比常人百倍的艱辛,每天除了悉心照料牲口,下地種牧草、收莊稼,還要接送兩個孩子上放學,贍養(yǎng)老人,他們風雨同舟、齊心協(xié)力戰(zhàn)勝生產(chǎn)生活中的一個又一個困難,盡管身體的殘疾卻阻擋不了他們追夢的腳步,依靠自己的力量,創(chuàng)業(yè)道路仍舊如詩如畫!

“因為我們都是殘疾人,我的手就是我老公的手,他的腳就是我的腳,只要我們勤勞、不放棄、不服輸,就一定會把牛養(yǎng)好!我們的日子也會越來越好!”正如張宣民妻子廖春瓊常說。他們夫妻也是這樣認真做的,其言行感動了自己、家人和鄉(xiāng)親,是追求,也是楷模,更是幸福!(梅亞軍 )

責任編輯:陳虹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