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水稻種植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yè)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今年推廣的多款山地插秧機,因機插秧速度快、成活率高、反青周期短等優(yōu)勢深受農民追捧。
在合水鎮(zhèn)興旺村稻耳輪作基地,農機手何強每天和另外四名農機手,駕駛著旋耕機和不同類型插秧機在秧田里來回作業(yè)。在機器轟鳴聲中,綠油油的秧苗整齊、均勻地植入泥土中,不一會兒,秧田里就鋪滿了青青禾苗,畫上了一條條筆直的“綠線”。
據介紹,中型插秧機插秧速度快,適用于壩區(qū)作業(yè);小型插秧機主打便攜靈活,適用于坡坎高、面積小的田塊作業(yè)。”
印江屬典型的丘陵山區(qū),地塊細碎凌亂、高低不平,“饅頭山、巴掌田、泥漿地”曾讓當地農戶叫苦不迭,加之近年來隨著青壯年外出務工,勞動力不足,農機不能上山下田一直制約著當地農業(yè)現代化發(fā)展。
據市農業(yè)農村局、高級工程師楊秀明介紹,就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我省圍繞丘陵山區(qū)糧油作物生產急需農機具的研發(fā)從未停止。“目前,已研究制造出多款適合山區(qū)使用的中小型便攜式農機具,單是插秧機,今年就有三款適應不同地形,匹配不同勞動力的機子供農民選擇。”
通過傳統(tǒng)插秧與機插相比較,傳統(tǒng)插秧每畝需要1名農民插一天,機插只需要1名農機手,一天能完成30畝左右,八到十天就能完成壩區(qū)500畝田地的機插工作,農業(yè)機械化的發(fā)展與普及讓農民大幅減輕了勞動強度,在搶抓農時方面具有絕對優(yōu)勢。
“現在機械化插秧,我們的人工就是補漏補缺就行了,不僅提高了插秧的效率,人還不累。”正在補秧苗的合水鎮(zhèn)興旺壩區(qū)水稻種植大戶盧華洋說。
此前,當地已使用拖拉機、收割機完成攪漿整地、封閉滅草、機械收割等,隨著機插技術的推廣,該縣水稻種植已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yè)。
此外,為加快全縣山地農機化進程,該縣還成立了17個農機專業(yè)合作社,在今年水稻全程機械化示范推廣工作中,為了讓機手能夠快速掌握推廣的6行自走式缽苗移栽機、毯苗插秧機和4行手扶式插秧機三款水稻移栽和插秧機,該縣廣泛開展農機手實操作培訓。
為了讓機手能夠熟練操作水稻插秧機,該縣邀請了市縣農機專家和工程師來現場培訓,為全縣今后水稻水產機械化發(fā)展打造一支專業(yè)的農機手隊伍。
近年來,印江持續(xù)推進山地農業(yè)機械化、智能化服務,農機裝備得到進一步提檔升級。當前,為搶抓農時,全面完成水稻種植任務,通過合作社自行采購社會化服務、東西部協(xié)作等方式,大力推行糧食種植全程機械化示范作業(yè)1萬畝。(田林 趙超超 王東)
責任編輯:陳虹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