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絡中國節(jié)·清明】玉屏“清明粑”,滿嘴“春味道”!
春天是品嘗山間的各種野味的時節(jié),也是玉屏人制作“清明粑”的黃金時期。
這幾天的玉屏春雨綿綿,路旁的白蒿紛紛“冒出了頭”,為了品嘗到這一口獨特的春天味道,一早,家住玉屏侗族自治縣朱家場鎮(zhèn)甘龍村的楊光菊便邀請同村的村民一起制作玉屏特色——“清明粑”。
提上小水桶沿路在山間行走,制作“清明粑”的食材隨處可見。白蒿和柚子葉是制作“清明粑”不可或缺的食材,不一會兒,小水桶內就裝滿了大大小小的白蒿和柚子葉。
滿載而歸的村民,便開始各自忙起別的事情,有的將昨晚泡發(fā)的糯米和粘米用機器粉碎備用,有的則將剛采摘回來的白蒿和柚子葉洗凈,并將白蒿下鍋焯水、揉搓出苦水,隨后用米粉進行勾芡就開始制作“清明粑”的米團了。
楊光菊一邊揉搓米團,一邊說:“把熟芡和米粉倒入盆里一起慢慢地揉,揉這個不能急,翻來覆去揉幾十分鐘后,用手摁一摁,如果米團韌性夠了就可以揪劑子了。”
這邊揉搓米團,另一邊的村民正在準備“清明粑”的餡料,切肉丁、切豆干、炒花生米······
“包‘清明粑’的餡兒有很多,有肉的、有花生的、有菜餡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口味來調配,不過在玉屏肉味和甜味很受歡迎。”村民楊翠屏一邊包“清明粑”,一邊介紹。
包好餡兒后在手掌中團成小圓球后便成了一個個“清明粑”,用柚子葉包裹好輕輕一壓定型就可以上鍋蒸了。灶里的柴火噼里啪啦響個不停,“清明粑”的香味隨著沸騰的水汽散開。靜待片刻,一個個色澤青翠、軟糯誘人的“清明粑”就出鍋了。
楊艷瓊吃著“清明粑”說:“每年清明節(jié)前后我們都會集中在一起做‘清明粑’,在玉屏‘清明粑’有兩種,白色的用來祭祖,綠色的拿來自己吃。制作‘清明粑’不僅僅是為了品嘗春天的味道,也是一種習俗,我們希望把這種傳統(tǒng)習俗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李平 姚雪)
責任編輯:陳虹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