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的誕生》(連載)
1508年,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陽明心學”就此發(fā)端。自此,他的個人生命躍入嶄新的精神天地,他的思想也將中國儒學推向了一個新階段,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范圍尤其是日本、韓國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心學誕生于黔地,得益于貴州的山水、人文與社會思潮。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著名學者、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酈波新著《心學的誕生》,以陽明心學的誕生為脈絡(luò),從思想史、教育學、古典文學等多個維度切入,通過“向死而生”“一路向黔”“此境奇絕”“龍場悟道”“心外無物”“知行合一”“承‘黔’啟后”七個部分的內(nèi)容,生動講述王陽明在黔悟道、講學經(jīng)歷,具體揭示了陽明心學的誕生、發(fā)展、影響,深刻闡釋了陽明文化與時代發(fā)展的緊密聯(lián)系。
王陽明一生的詩作,保留下來的共有近六百首,而在貴州不到兩年時間里所作就占六分之一。此前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貴陽學院教授張清河編注的《王陽明貴州詩譯詮》,界定王陽明在貴州的詩篇,有其《居夷詩》中的83首,他的學生錢德洪輯補的21首,共104首。從這一百來首詩作中,便可以梳理出很多別處無法得知的豐富信息,對“龍場悟道”的發(fā)生、問世,有一個客觀推斷的情景依據(jù)。
為探尋多彩貴州大地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這一重要歷史脈絡(luò),即日起,《27°黔地標》文化周刊在推出《心學的誕生》內(nèi)容連載的同時,選載《王陽明貴州詩譯詮》,以饗讀者。
《泛?!?/p>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
這是作為政治家、哲學家、思想家、軍事家、書法家、文學家、教育家的王陽明,也是華夏文明史上被尊稱為“圣人”的王陽明最廣為傳誦的一首詩。這首看上去極為普通的七言絕句之所以廣為傳誦,是因為它完完全全、徹徹底底自“百死千難中來”!
說到這首名作的誕生,就要說到王陽明其人。他自少年而青年而壯年的成長歷程,可以說是一個充滿了中國式辯證內(nèi)涵的人生成長典范。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王陽明的成長歷程充分印證著福禍相依的辯證法。
第一章 向死而生
一、叛逆的“官二代”和獨立的少年
說起來,王陽明的家世可不一般,若以今人的視角觀之,王陽明應(yīng)該是個標準的“官二代”與“富二代”。
“舊時王謝堂前燕”中的烏衣王氏,就是王陽明的祖上。這個家族中還有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王陽明到了弱冠之年即曾尋訪王羲之故居,并舉家搬遷至紹興。當然,家族中對王陽明影響最大的還是他的父親——王華。
王華在當時當世也可以被稱為“大儒”了。王華的“大儒”之大在于他以狀元之姿,充經(jīng)筵講官,成為孝宗皇帝的老師,又任東宮輔導,成為太子也就是后來的武宗皇帝的講師,并成為當時奉程朱理學為正宗的一代知識分子領(lǐng)袖。如若不是那場殃及當時滿朝文官,也給王陽明父子命運帶來轉(zhuǎn)折的官場政亂,作為三朝元老的王華,本能順利踏上入閣之路。
王陽明出世之前的日子,是王華平生最困頓艱辛的日子。王華自小勤學苦讀,從縣學時就開始參加每屆的鄉(xiāng)試,但屢屢落第。王陽明出世那一年,是王華參加鄉(xiāng)試又一次落第一年后。
明成化八年,即公元1472年的農(nóng)歷九月三十日,余姚一位岑姓的奶奶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的兒媳鄭氏在懷孕十四個月后,好不容易終于要生了,就在要生產(chǎn)之前,天空中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神仙,這個神仙身披紫霞圣衣,腳踏五彩祥云,云中仙樂齊鳴、祥瑞齊現(xiàn)。這位“紫霞仙子”在萬眾矚目中自云端翩然而下,把一個白白胖胖的嬰兒送到了岑氏的懷中。
岑氏很緊張,大為驚恐。正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突然一陣嬰兒的響亮啼聲,將岑氏從夢中驚醒。隔壁屋中兒媳鄭氏已經(jīng)臨盆,孩子終于生了下來。這個隨著仙人送子之夢而出生的嬰兒,就是王陽明。
有關(guān)這個夢的情狀,錢德洪《陽明先生年譜》里記載:“祖母岑夢神人衣緋玉云中鼓吹,送兒授岑,岑警窹,已聞啼聲。”《年譜》又說:“祖竹軒公異之,即以云名。鄉(xiāng)人傳其夢,指所生樓曰瑞云樓。”就是說王陽明生下來后,祖母岑氏立刻向家人宣布“我有一個夢”,這個是很重要的征兆。王陽明的祖父王天敘聽了妻子岑氏的這個夢,感到很驚奇,覺得這個孩子來歷不凡。因為是仙人自云中托夢而生,于是為了紀念這個夢,就給這個孩子取名叫王云。
“云中送子”這件事,不光是王家覺得很神奇,在當?shù)匾矀鳛槊勒劇T谡憬嘁ν蹶柮鞯睦霞?,鄉(xiāng)人也都認可這件事,并把王陽明出生的那座樓稱作“瑞云樓”。
至此,余姚王氏家族復興的曙光出現(xiàn)了!
伴隨著祥瑞出生的孩子,往往獨有異象、天賦異稟,但王陽明的表現(xiàn)卻讓大家都傻了眼,因為這個小孩六歲之前根本不會說話。
《陽明先生年譜》記載王陽明生下來之后“五歲不言”,明代的其他史料,比如王陽明的好友湛若水后來為他寫的墓志銘里也明確說,王陽明“六歲乃言”。
面對五歲還不會開口說話的王陽明,一家人都很著急,甚至開始懷疑他是不是先天有疾。但王陽明的爺爺王天敘卻不這么想,他認定這個云中送來的孫子非池中之物,對他很有信心,每日把他帶在身邊。在王陽明將近六歲的時候,有一僧人經(jīng)過王宅,遠遠看到正在門前玩耍的王陽明,便走上前來摸他的頭,閉目沉吟半晌之后,感慨道:“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正在屋內(nèi)看書的王天敘聽了非常驚異,忙趕出來想上前問個究竟,那位僧人卻已飄然而去。
爺爺王天敘也是讀書之人,低頭沉思許久,終于在望向書本的片刻恍然大悟。在王陽明出世之際,為了紀念夢中仙人云中送子,自己特意給孩子起名叫王云,但是,“云”字還有一個意思,就是“說”,所謂“子曰詩云”,所謂“人云亦云”。僧人的“道破”就是說王天敘把這個事兒在名字里就給說破了。因為名字里說破,所以這孩子就不說話了,這就是中國人生活里的辯證法,所謂“過猶不及”。
一想明白這個道理,王天敘立刻做了個決定:要給孫子改名字。
但是改名叫什么好呢?古人的名字往往非常講究,除了寄寓著長輩對子孫的美好期望之外,名門望族往往還要表達出對儒學的志愿與追尋。所以王天敘取《論語》“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的典故,為孫子重新取名叫王守仁。此后王陽明的弟弟們也就按照這樣的命名法則,被王天敘取名為:守儉、守文、守章,這都和王家作為儒士大家的家風有關(guān)。
所以,王陽明其實名守仁,字伯安。因為他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并在后來的人生階段中,每到一處筑室修學,多以“陽明”名之,被當時的學者尊稱為陽明先生,故后世普遍稱他為王陽明。
改名的成效立竿見影。第二天,王家和往常一樣氣象平和: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正在讀書習課,為下一場科舉考試做準備;母親鄭氏在做針線活,給一家老小納鞋底;爺爺王天敘鋪開筆墨紙硯,準備練習書法,提筆一揮,寫就四個大字——大學之道。王天敘看著尚未干的墨跡,口中反復沉吟“大學之道”四字,腦中自有讀書人的恣肆徜徉。但在一旁的王陽明卻坐不住了,五年多來一句話都沒說過的小朋友以為爺爺忘記了后面的句子,忽然朗聲說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順暢自然、鏗鏘有力,有如江水滔滔奔騰。
如果這是一幕電影,那配合著王陽明誦讀《大學》的背景圖,就是一家人瞠目結(jié)舌的靜止畫面。王陽明五歲不言,一朝開口,不是叫爹叫娘、要吃要喝,而是一上來就道儒家經(jīng)典,仿佛此生就是“為往圣繼絕學”而來!王天敘喜出望外,作為老儒的他連忙又問了一些其他的儒家經(jīng)典,結(jié)果王陽明都是張口能誦。再問如何會背,王陽明說每天跟在爺爺身邊,聽他每日熟讀誦讀,耳濡目染,也就默記在心了。
王陽明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此后讀書不僅過目成誦,而且精力拔群,涉獵甚廣。對此,王天敘大感欣慰,但王陽明的父親王華卻很不以為然,因為在他的眼中,王陽明是個不折不扣的叛逆少年。
等到王陽明七八歲的時候,父親王華已經(jīng)是一名秀才了。他希望兒子能就著一鳴驚人的勁頭開蒙學儒、讀經(jīng)誦典,為考就功名而讀書。但王陽明再怎么天才,也畢竟孩童心性,圣賢書讀了兩天,便被深邃的象棋迷住了,每天不是在下象棋,就是在去下象棋的路上。
象棋之樂,于今而言可以說是高雅之趣,但在古代儒士大家看來,卻是旁門左道、奇技淫巧。王家尊奉儒學正宗,秀才王華在鄉(xiāng)鄰之中也已經(jīng)聲名鵲起,兒子沉迷下象棋,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偏偏兒子還不聽他的訓誡。彼時的小王陽明還不能口若懸河、舌燦蓮花,雖不言不語,但總是屢教不改。王華實在沒辦法,只能讓夫人趁王陽明睡覺的時候把和象棋有關(guān)的一切統(tǒng)統(tǒng)扔到河里。等王陽明醒來發(fā)現(xiàn)之后,已經(jīng)無計可施了。小王陽明很傷心,專門寫了一首詩來紀念他的那些棋子們。詩云: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
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
車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
在王陽明的筆下,象棋的棋子們不管是沖鋒陷陣的兵卒,還是坐守鎮(zhèn)中的將帥,無論是直行無阻的車騎,還是橫馳田土的象馬,都在河水的沖擊中潰不成軍、節(jié)節(jié)敗退,隨著炮子在沉水之前的最后一聲怒響,激起了童年王陽明的失樂之愁。這份樂趣,可能并不如王華想象中那樣低級,“臥龍”二字,說明王陽明在象棋中獲得的并不只是左右廝殺的快感,還有排兵布陣、運籌帷幄進行腦力角逐的暢快。
這首七律非常工穩(wěn),從這樣一首小詩里,就可以看出王陽明的天賦之高。但象棋被扔掉之后,幼年王陽明也并沒有把注意力轉(zhuǎn)回儒家經(jīng)典上來,而是繼續(xù)沉迷在其他五花八門的道上,坐實了父親眼里的叛逆少年形象,什么兵家、道家、佛家之流,統(tǒng)統(tǒng)玩了個遍,這些后來被摯友湛若水稱為王陽明的“五溺”。
有了王陽明之后,王華的事業(yè)也開始順遂起來。王陽明十一歲的時候,王華高中狀元,在北京當了翰林學士。在高起點開啟自己的仕途之時,望子成龍的他也希望給自己的兒子鋪就一條陽關(guān)大道,遂打算把王陽明帶入北京求學。全家人欣然同意,王天敘當然也希望孫子能在京城接受最好的教育。
王天敘打點好行裝,欲親自把這個寶貝孫子從浙江送往北京。祖孫二人從余姚出發(fā),沿大運河北上,途經(jīng)鎮(zhèn)江之時,王天敘的一幫老友在金山寺的妙高臺設(shè)宴,盛情款待。酒逢知己,又是文人雅集,少不了流觴曲水、吟詩作對。眾人正酒酣耳熱、悶頭構(gòu)思之時,只見十一歲的王陽明突然上前,拿起大筆飽蘸濃墨,筆走龍蛇,倏爾揮就了一首七言絕句: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眾人一看,大吃一驚。這首詩不僅格律工穩(wěn),更重要的是想象奇特。妙高臺上的王陽明俯身看去,江中的金山就像一只拳頭打破了揚子江面。彼時的鎮(zhèn)江金山還沒有和陸地完全連成一片,所以這種描述可謂神來之筆。隨后又說,酒意正酣的自己倚著妙高臺上的明月,這里用明月可倚來指明妙高臺之高。所謂高處不勝寒,但是高處也不勝瀟灑,站在這絕勝高妙之處,吹一曲簫曲,可以讓那神仙洞府中的真龍都陶醉無比。這種意態(tài),何等高妙!何等瀟灑!
但正因其高妙瀟灑,眾人交口稱贊之際也不免心生質(zhì)疑,這確是一個才十一歲的孩童所作?席間有一位老友質(zhì)疑,這必定是王天敘提前于家中所作,再讓小孫兒背誦,好在此博得滿堂彩。于是這位老友便對王陽明說,小兒若真有此等本領(lǐng),吾老另有一題,看這妙高臺蔽月山房,能否為此一作?作勢便要為王陽明磨墨,當下王陽明擺手道,無需磨墨,我要像曹子建那樣七步成詩。王陽明眼睛一轉(zhuǎn),小嘴一撇,出口成章: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于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此詩一出,眾人皆驚嘆于小王陽明的氣魄。既然詩題要扣蔽月山房,小王陽明便抬頭看山和月。為什么眼前的山比較大,高懸的月比較小呢?這是因為自己作為人的視角是自下而上的;如果換一個視角,有人眼大如天,自九霄之上向下望之,所謂的高山也不過是滄海一粟,而只有夜色下的千古明月才是真正永恒的遼闊。
這可以說是古詩中較早的“相對論”了,其中蘊含著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所以這首詩不單證明了王陽明的文采,更證明了王陽明是一個思維上的天才。這份與眾不同的天才,正是王陽明成長為獨立少年的關(guān)鍵。
十一歲的王陽明抵達北京后,便在王華的安排下入塾就學。入學不久,這份超然拔群的天才之質(zhì)就表露出特立獨行的一面來。
《陽明先生年譜》中記載,有一次王陽明在長安街上遇到一位以黃雀銜牌算命的相士,相士面前擺著暗藏命格玄機的木牌或紙牌,當詢問者提出問題,相士沉吟片刻后黃雀即會行動,口銜命牌,上面寫的即是天意。黃雀是最早被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鳥類之一,比我們熟知的畫眉要早得多。畫眉總聯(lián)系著真愛,黃雀則寓意著報恩,所以相士多愛用黃雀算命,路客以銀發(fā)問,黃雀則報之以命運的答案。實際上,大抵是因為黃雀是較好馴養(yǎng)的鳥類之一罷了。這位黃雀相士碰見王陽明之后非常驚異,駐足打量了片刻,竟不待黃雀銜牌,徑直說道:吾為爾相,后須憶吾言。須拂領(lǐng),其時入圣境;須至上丹臺,其時結(jié)圣胎;須至下丹田,其時圣果圓。
黃雀相士的這段話,意為王陽明有圣賢之命。當然,其后所說的圣境、圣胎與圣果,則是講究修煉的神仙術(shù)數(shù)。這段話給幼年的王陽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王陽明的人生,不管是與仙佛之道結(jié)緣,還是樹立成圣理想,抑或是洞中修身練心,其實都和這段相術(sh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到了塾館之上,王陽明突然起身向先生發(fā)問,這在講究師道尊嚴的古代是不常見的,一般而言學生都是被考問的對象,很少主動向先生提問。王陽明不但敢于發(fā)問,他提出的問題也不簡單。少年王陽明問的并非“為什么要打雷下雨”之類的問題,而是一個對古代學問家而言天大的命題——
“何為第一等事?”
人生第一要緊的事,也就是最重要的事,到底是什么?先生也不料他能問出如此高深的問題,幸好,儒家講問學、問道,塾學里的先生也是儒生,所以倒也沒怪罪。先生想了想,琢磨了一下,認真地回答他說:“惟讀書登第耳。”
意思是,人生第一等事,就是好好讀書,然后參加科舉,進士及第。民間稱之為“學成文武藝,賣給帝王家”,較為雅致的說法是“學而優(yōu)則仕”,這也很符合王華把兒子帶到北京上學的初衷。在當時的知識分子看來,學而能仕是順理成章、天經(jīng)地義的事。
可王陽明聽了竟不以為然,連連搖頭,看得先生又氣又樂,于是反問道:“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見嗎?那你說說人生第一等事該是什么呢?”
王陽明人小志不小,當即挺胸疊肚地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圣賢耳!”
人生的第一等事并非考取功名,而是讀書,學圣賢,做圣人!先生聽了這話又驚又嘆,竟有學生不把科舉考試放在眼里,那還來上什么學呢?但是王陽明所說的學做圣賢,卻也不能說不是讀書的目的,也著實是高出科舉之外的鴻鵠之志。所以先生也只能笑笑說:“你這個第一等事可真夠高的。”
這件事很快就傳到了父親王華耳中,又引起了這對冤家父子的一場家庭爭端。
王華回到家中,進門恰好看到少年王陽明正背著小手,站在院子里仰望天空,一副深沉的模樣。王華只覺兒子不務(wù)正業(yè),在蹉跎時光,便略帶詰難道:“汝欲做圣賢耶?”
聽說你想當圣人啊?居然還在學校里主動問老師?
王陽明鄭重點頭,肯定道:“不錯,是有這么回事。”
王華本以為這是一時意氣的少年狂言,但不想王陽明到了家中依然如此當真,便不由哂笑:“就你?也想做圣人?”
這話卻將王陽明惹怒了。讀書不為圣賢之志,那為的是什么呢?想成為圣人難道不應(yīng)當是讀書人最大的理想嗎?難道我就不能當圣人嗎?
王華進而問道:“你要做圣人,你可知何為圣人?”
這問題可難不倒人生第一次開口說話即背誦《大學》的王陽明,他當即仰頭朗聲道,圣人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
王華看著面前意氣風發(fā)的少年,心里不知該喜還是該憂。自己作為理學大儒,何嘗不明白張載的“四為說”?但在那個年代,學成入仕已經(jīng)是一個讀書人能取得的最高成就,至于成圣,古往今來又有幾人?圣人豈是人人可當?shù)模?/p>
為了將王陽明拉回到現(xiàn)實世界中來,王華只能說:“那不過是理想主義的囈語,你怎么就當真了呢?”
不料王陽明立刻反駁道:“孔子不就是這樣的圣人嗎?夫子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做圣人,我憑什么不能?”
這話讓王華愣在原地。這句話在少年王陽明的心中扎根發(fā)芽,成為他往后人生中的重大命題??梢哉f,陽明心學的諸多成就,都自此而來。這也是前人儒者諸如父親王華等人無法參悟心學,其成就被王陽明所超越的根本原因。因為和父親的這番對話,少年王陽明更加堅定了自己要做圣人的決心。但是如何才能做得圣人呢?為天地立心,太空了;為生民立命,太遠了;為往圣繼絕學,于他這個年齡也不現(xiàn)實。剩下還有什么呢?只有為萬世開太平,好像能看得見、摸得著。所以少年王陽明就琢磨著從這條開始,將所有的興趣一下子全都轉(zhuǎn)移到了研習兵法、舞槍弄棒上,整日忙著排兵布陣,甚至經(jīng)常逃課,帶著一幫少年朋友玩各種模擬行軍打仗的游戲。
王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己苦心將孩子帶到北京接受最好的教育,沒承想他卻在繁華都市里“迷失”了自己。王華的這個想法在那個重文輕武的時代里是非常有道理的,文臣世家,子女習武,在世人眼里確實有辱門風。王華絞盡腦汁,想通過王陽明最想要的成圣來規(guī)勸他:“你這成天舞槍弄棒、不務(wù)正業(yè)的,哪有圣人是這樣的呢?”
王陽明卻說:“怎么沒有?孔夫子孔圣人不就是文武雙全嗎?”
這話說得還真沒錯??鬃咏檀罅嚒⑿×?。禮、樂、射、御、書、數(shù),這是既教禮儀、音樂,又教語文、數(shù)學,還教射箭和駕車。這可不僅僅是文武雙全,甚至可以說是文、理、工、體、藝俱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了。
王華啞口無言,只好搬出過來人的身份勸道,你要學孔子就應(yīng)當好好讀書,準備科舉考試,最好能如我一般高中狀元。你看我現(xiàn)在可以為官造福,這不就是為生民立命了嗎?
王陽明又發(fā)問道:“既然當狀元這么好,能不能傳給子孫后代???”看著少年王陽明渴求的樣子,王華還以為他終于被自己說服,開始對科舉之業(yè)感興趣了,當即很自傲地說:“我十年寒窗,好不容易熬出頭來。你要是想考中狀元,就得像我這樣好好學習,別不務(wù)正業(yè),一心只讀圣賢書才可以。”
結(jié)果王陽明聽罷,不屑地說道:“按照爹的意思,狀元也只能是自己一代,不能傳及子孫,只能光耀一門一世;而建功立業(yè),為萬世開太平,卻功在千秋。所以,我認為考狀元并不是必要的,建功立業(yè)才最重要。”
這時候的王陽明已經(jīng)不再是那個被扔了象棋卻說不上話來的孩子了,幾番對話,王華又敗下陣來。
撇開王華和王陽明父子二人的身份來看,這就是一對典型的中國式父子:一個是珠玉在前、望子成龍的“虎爸”,一個是桀驁不馴、叛逆不羈的“熊孩子”。
但王陽明的這份逆反,卻遠不同于我們今天想象中的“官二代”與“富二代”的驕奢?;剡^頭來看少年王陽明的種種叛逆行徑,其背后隱藏著的是他極其獨立的靈魂。獨特的才情、獨特的志向,造就了他獨特的行為方式,這位叛逆的少年正在追求成圣理想的道路上獨立行走著。
責任編輯:金彥希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