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鄉(xiāng)村教師撰寫村志——記錄變遷 留住鄉(xiāng)愁
“第一章是村落介紹,第二章是自然地理介紹,這是商業(yè)、企業(yè)部分······”翻開就要編撰完成的《枹木垅村志》,龍為鴻一點一滴地向筆者介紹起各篇章內(nèi)容。
2020年,玉屏侗族自治縣大力推進村志編撰工作,在各鄉(xiāng)鎮(zhèn)、街道選取重點村寨試點,皂角坪街道枹木垅村便是其中之一。龍為鴻出生于此,當過村小老師,還當過枹木垅村黨支部書記,對村里的歷史發(fā)展頗多了解。街道負責同志找到龍為鴻,希望能由他來為枹木垅村編撰村志,記錄村里的變化,讓后人知曉本村歷史。當時還在枹木垅村幼兒園負責管理工作的他思慮再三,接下了這份“沉甸甸”的工作。
有了目標,就全力以赴。當時58歲的龍為鴻組建了一個三人編撰隊伍。白天,龍為鴻趁著午休的空隙,記上兩筆;晚上,他挑燈夜戰(zhàn),奮筆疾書;周末,龍為鴻就與搭檔一起走街串巷了解情況。
在與村民的交談中,龍為鴻記下了許多大家眼中的變化:道路平坦,出行方便了;產(chǎn)業(yè)增多,收入增加了;環(huán)境整潔,素質(zhì)提高了。村里還修建了頌德亭、鄉(xiāng)風文明長廊、眾膳堂等公共設(shè)施供大家休息,也方便管理村務(wù)······
村民們親身感受的變化讓龍為鴻很是感慨,并認認真真地將這些點滴美好一一寫進村志,讓更多人看到。
道路、交通、農(nóng)業(yè)、商業(yè)······這些部分都有了,寫到教育部分時,龍為鴻想到了自己,這40多年的教師生涯正是村里教育發(fā)展的生動寫照。
1980年,20歲的龍為鴻成了枹木垅小學的一名教師。當時村里交通不便,孩子們都在村小上學。隨著道路變好和教育發(fā)展,村小并到了街道,村里孩子紛紛到條件更好的皂角坪小學上學,原來的村小變成了山村幼兒園,龍為鴻留在了村里,負責幼兒園的管理工作。
1995年至2004年,擔任枹木垅村黨支部書記的十年間,龍為鴻帶領(lǐng)大伙修通了公路,修建了村活動室、衛(wèi)生室及球場,還接通了有線電話。伴隨村里的變化,龍為鴻自己的生活也在不斷改變。
以前,龍為鴻一家四口擠在木房子里,僅靠每個月微薄的工資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如今,孩子們長大了,有各自的工作和家庭,經(jīng)濟逐漸富裕的龍為鴻一家,搬進了5層小洋房,過上了幸福生活。
提到龍為鴻,枹木垅村黨支部書記龍陽這樣評價:“我們村發(fā)展得越來越好,離不開像龍為鴻一樣的人。正是因為有他們,才有了現(xiàn)在美麗的枹木垅村。”
如今,村志已完成80%,只剩下最后的收尾工作,已經(jīng)退休的龍為鴻說,想在村志的最后,加上村里新老圖片的對比,“要讓人們看見村里的變遷歷程,為大家留下一份鄉(xiāng)愁。”(徐雪)
責任編輯:陳虹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