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37天 貴州大方百米農民畫繪就十年巨變
多彩貴州網訊(本網記者 李思瑾)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夕,貴州省大方縣30余名農民畫畫師歷時37天,繪制出一幅長100米、寬1.2米農民畫卷。
畫卷中,大方縣的彝族、苗族、白族兒女或忙農耕,或搶豐收,或搬新家,載歌載舞,欣欣向榮。
大方農民畫家們正創(chuàng)作百米農民畫 李靈 攝
“從選題、構圖、勾線、填色到勾畫細節(jié),我們用了37天時間。”10月15日,大方縣農民畫傳承人周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最難的是構圖,之前周秦僅與其他畫師共同合作繪制過長30米的民俗畫卷。
生態(tài)宜居的烏蒙高原
要將鄉(xiāng)村振興的“產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個字,化作奔放的線條與繽紛色彩,以組成生動的畫面,這讓周秦“既激動又忐忑”?;艘恢軙r間構思后,周秦約上其他3位畫師,將腦海中的畫面用鉛筆勾勒至素描紙上。
緊接著,畫師們開始將線條“轉移”至百米長布。
彝家小院
大方農民畫,是中國三大風格農民畫畫派之一。與上海金山采用大量色塊、陜西戶縣帶有剪紙風格的農民畫有別,大方農民畫更注重線條的使用。除了要用黑白線條框定圖案,還要用各色彩線描繪。因此勾線這一環(huán)節(jié),相對其他畫派來說更為耗費時間。
畫卷開頭是大方高鐵站。周秦說,十多年前外出求學,搭乘中班車在山路上搖搖晃晃,幾個小時后才至貴陽。如今高鐵來到家鄉(xiāng),大家出行更為便利。高鐵站,是大方縣交通改善的縮影,也是地處烏蒙高原的大方人以開放姿態(tài)擁抱世界的印證。
大方皺椒迎來豐收
從高鐵站出發(fā),寬寬窄窄的道路通向一個個生機盎然的村莊。受國家農業(yè)部地理標志保護的大方皺椒,成為村民們的致富產業(yè)。春林漸盛,萬物初生,他們育苗、種植;夏末秋初,他們采摘、晾曬、打包、運輸、銷售,“今天的烏蒙高原,產業(yè)興旺,農產品遠銷國內外,讓我們引以為豪。”周秦說。
歡歡喜喜搬新家
畫師楊慧主要負責的版塊為“搬新家”。“幾年前,我在大方縣奢香古鎮(zhèn)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恰好遇見一批彝族、苗族同胞們敲鑼打鼓、歡歡喜喜搬進新房。”楊慧將記憶里的場景都繪成了畫,她還特地在畫面下方加上紅色的花朵與飛揚的絲綢帶子,“他們現在的生活,不就是紅紅火火的么。”
大方縣少數民族同胞的長桌宴
參與百米畫卷創(chuàng)作的,還有十歲左右的學生娃,和年逾古稀的老畫家。大方縣農民畫傳承人陳開林,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學習農民畫,“第一次參與創(chuàng)作這么長的畫卷,畫出我們的盛世中國,畫出我們的幸福生活。”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