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歷次黨代會光輝歷程
編者按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在小小紅船中啟航,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百年波瀾壯闊之路。貴州日報報刊社特別策劃“喜迎二十大——歷次黨代會光輝歷程”專題,回顧歷屆全國黨代會,深刻領會黨的初心與使命,以更好成績更大作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本期推出中國共產黨第十一至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簡介。
中共十一大(1977年)
★ 召開情況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出席代表1510人,代表全國3500多萬名黨員。
★ 重要內容
通過《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國共產黨章程》等議案。
★ 歷史意義
宣告“文化大革命”結束,重申在20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根本任務。
中共十二大(1982年)
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
★ 召開情況
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大會正式代表1545人,候補代表145人,代表全國3900多萬名黨員。
★ 重要內容
鄧小平致開幕詞;通過《全面開創(chuàng)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報告;通過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
★ 歷史意義
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和“小康”戰(zhàn)略目標。改革開放由此全面展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出現(xiàn)新的局面。
中共十三大(1987年)
系統(tǒng)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 召開情況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舉行。大會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代表全國4600多萬名黨員。
★ 重要內容
堅持和發(fā)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加快和深化改革,進一步確定經濟建設、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大政方針,確定在改革開放中加強黨的建設的基本方針。
★ 歷史意義
系統(tǒng)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確定了“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
中共十四大(1992年)
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 召開情況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1989人,特邀代表46人,代表全國5100多萬名黨員。
★ 重要內容
對加快經濟發(fā)展作出戰(zhàn)略部署;明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 歷史意義
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寫入黨章;標志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
中共十五大(1997年)
將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 召開情況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大會正式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代表全國5800多萬名黨員。
★ 重要內容
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和公有制實現(xiàn)形式,以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重大問題作出新的闡述;提出了新的“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
★ 歷史意義
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進一步闡明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金彥希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