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發(fā)言摘登|楊又鑄:一生夙愿 無悔執(zhí)著
編者按:8月1日,“困牛山紅軍集體跳崖千古壯舉”專題研討會在銅仁市石阡縣舉行。會上,與會嘉賓作了精彩發(fā)言,天眼新聞梳理整理嘉賓發(fā)言刊發(fā),以饗讀者。
中共石阡縣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楊又鑄
中共石阡縣委黨史辦原副主任楊又鑄 李昊霖 攝
我叫楊又鑄,是土生土長的石阡人,也是一名基層黨史工作者。我在挖掘和宣傳困牛山紅軍集體跳崖壯舉史實的道路上已奔波了21年。困牛山壯舉對我而言,早已不單純是一個歷史事件,一次普通戰(zhàn)斗,而是烙在我心里的印記,是嵌入我血脈的情感寄托。
2001年底,組織安排我到石阡縣委黨史研究室工作,讓我真正認識到了黨史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也是在對石阡黨史進行全面系統(tǒng)了解后,才知道紅軍曾兩次進出石阡,境內(nèi)到處留有紅軍戰(zhàn)斗的足跡,在查閱相關(guān)資料時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紅二、紅六軍團的相關(guān)記載較多,但對困牛山戰(zhàn)斗事跡記錄很少,對困牛山紅軍集體跳崖壯舉只是只言片語。黨史工作者的責任感和對史實的敏感性使我深深認識到,挖掘這場戰(zhàn)斗史實,還原再現(xiàn)困牛山戰(zhàn)斗歷史真相意義非常重大。
就這樣,我和同事們第一次帶著責任和使命,拿上一些必備的生活物品,坐上縣城到川巖壩的中巴車,再步行到困牛山,開始了對困牛山戰(zhàn)斗史實的田野調(diào)查。進村后,我們便分頭入戶走訪,但讓我們沒有想到的是,當?shù)厝罕娝坪醵疾幌?、不愿提及這件事。幾天的走訪,毫無進展、毫無收獲。
后來,我們干脆住在老百姓家,和他們拉家常,甚至攀親戚,慢慢了解到,其實我們走訪的很多老人,都見證過那場戰(zhàn)斗,目睹過紅軍集體跳崖的經(jīng)過,但在他們的潛意識里,不想再回憶那悲慘的場面。
94歲的老人蔡應(yīng)舉,在我們軟磨硬泡下,終于愿意與我們細說這件事。困牛山戰(zhàn)斗的當天,他聽見槍炮聲后,就躲藏在困牛山對面老君山的王秦寨,目睹了紅軍集體跳崖這一過程。據(jù)他回憶,紅軍是在甲戌年(即1934年)九月初九來到川巖壩的,有幾千人。一部分紅軍沿著十二山梁子前進,另一部分紅軍由皮紙廠石橋那里上困牛山,與黔軍王天錫部接上了火,紅軍一邊打一邊走,到了鼎罐堡深基墳處,仗就打得更厲害了。戰(zhàn)斗持續(xù)了約兩個小時,太陽快落山時,許多紅軍在虎井溝跳崖了。第二天他們到河溝底去看,犧牲紅軍尸體是一窖一窖的……。”多位老人回憶紅軍是在重陽節(jié)黃昏集體跳崖的。這就印證,紅軍集體跳崖的時間是10月16日。
一天早上,蔡應(yīng)舉老人帶了香紙,領(lǐng)著我們到虎井溝去看紅軍跳崖的地方。一到那里,他便燒香燒紙作揖。老人告訴我們,逢年過節(jié),周邊的老百姓都會到這里燒香紙。我知道,這不是封建迷信,這是出自百姓內(nèi)心對紅軍的敬仰,追懷,使我無比動容,更加堅定了我挖掘困牛山史料的決心。
多年來,我走遍了困牛山的每個角落,先后到省檔案館、省博物館,以及周邊思南、鎮(zhèn)遠、岑鞏、余慶、施秉等地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走訪調(diào)查了一切可能知情的人,走訪失散紅軍的后代、目擊者、知情人795人,形成訪談材料123份8萬1千多字,撰寫手稿上百萬字,弄清了紅軍跳崖時間、地點、原因、大概人數(shù)等等。找到了紅52團田海清團長的墳?zāi)购退眠^的水壺,以及跳崖幸存紅軍陳世榮最后吹響沖鋒號的地方。主編出版了《困牛山紅軍壯舉》《沿著紅軍的足跡感受石阡》2本書30多萬字。得到紅四方面軍老紅軍鄧志云之女鄧玉平大姐和紅二方面軍烈士梁誠之子梁寧寧主任的幫助,請到蕭克將軍題寫了“困牛山紅軍壯舉紀念碑”,使紀念碑得以順利修建,讓犧牲紅軍有了歸宿,讓后人有了祭奠的地方。
21年,歲月倥傯、時光蹁躚,我已從立下宏愿的青壯年變成了即將退休的老同志。在各級領(lǐng)導(dǎo)的關(guān)心和支持下,困牛山紅軍壯舉已從當初的不為人知到今天的聲名遠揚,從當初的史料殘缺到今天的有案可稽。黨委、政府建立了困牛山紅軍壯舉展陳館中心、編排了《鑄魂困牛山》舞臺劇,深入開展了困牛山紅軍集體跳崖檔案文獻挖掘整理、遺物遺骸收集收殮等工作,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困牛山壯舉史料挖掘的行列中。
時光易逝,精神永存。沉寂了88年的困牛山,英雄的困牛山,終于走出了石阡、走向了全國。我堅信,這次專題研討會,將是困牛山壯舉史料挖掘和宣傳之路上的一個新的起點。我篤定,困牛山跳崖紅軍的英雄事跡將在未來被更多的人學(xué)習(xí)傳誦,紅軍英烈英魂將在歲月長河中永垂不朽!
責任編輯:曾麗華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