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發(fā)言摘登|田運棟:歷史川流不息 精神代代相傳
編者按:8月1日,“困牛山紅軍集體跳崖千古壯舉”專題研討會在銅仁市石阡縣舉行。會上,與會嘉賓作了精彩發(fā)言,天眼新聞梳理整理嘉賓發(fā)言刊發(fā),以饗讀者。
中共石阡縣委書記 田運棟
田運棟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賈智 攝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1934年10月,紅六軍團第18師52團為掩護軍團主力突圍,把敵軍引向困牛山殊死激戰(zhàn),最后毅然集體跳崖,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紅軍長征在貴州的悲壯史詩。
石阡縣在困牛山戰(zhàn)斗史實挖掘研究方面主要開展了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查閱檔案文獻,理清史實脈絡。困牛山戰(zhàn)斗雖已過去88年,但石阡縣委、縣政府和人民從未忘記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秉承對歷史、對革命先烈負責的態(tài)度,懷著敬畏和感恩之心,一屆接一屆、一代傳一代,多次安排黨史部門圍繞紅六軍團西征路線,赴中央檔案館、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湖南湘西等地查找資料,研閱《紅軍長征在湖南紀略》等檔案資料千余冊,始終如一挖掘紅軍長征在石阡的戰(zhàn)斗史實。經過多年努力,我們查找到,在1989年軍事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紅軍黔滇馳騁》中記錄有“營盤垴的紅軍三面臨敵,一面臨懸崖,他們的子彈已打光,在同敵人拼了一陣刺刀后,見不能殺退敵人,便紛紛從數(shù)十丈高的懸崖跳下。因崖高,跳下去的同志都壯烈犧牲了”;在1992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戰(zhàn)史》中記載著“第五十二團的戰(zhàn)士們在困牛山殊死戰(zhàn)斗三晝夜,彈盡糧絕,團長田海清犧牲”;在貴州省檔案館查到,1934年國民黨黔軍軍部皓電川巖壩戰(zhàn)況通報中記錄有“適我柏師率部跟蹤追擊,該匪頑強抵抗,沖鋒十余次,全用肉搏。綜計奪獲機槍七挺,步槍四百余支,俘匪三百余人,逃亡逃散及投河者近千人,偽主席任弼時藏匿深山,未逃脫,正搜索中”。以上檔案文獻相互印證了困牛山戰(zhàn)斗的時間、地點和經過,悲壯史實字字入骨。
二是開展走訪調查,再現(xiàn)史實畫面。多年來,我們始終懷著對紅軍先烈的崇敬和告慰之情,潛心研究史實。共走訪幸存紅軍28人、紅軍后代19人和知情者、目擊者、研究者200余人,整理口述史料78份,紅軍手稿、失散調查材料等1200余萬字,整理了《困牛山紅軍壯歌》《遲到的烈士證書》等一批紅色故事,編寫出版了《紅六軍團血戰(zhàn)石阡》《困牛山紅軍壯舉》等書籍20余本。目擊紅軍壯舉的當?shù)匕傩詹虘e、安天明、姚祖華等說:“打仗的時候,我們躲在對面的王秦寨,看到紅軍跟國民黨軍隊打,紅軍不打老百姓,只打穿制服的敵軍……”時任紅六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任弼時在回憶中說:“紅六軍團來到貴州石阡時,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整個部隊被截為三段,許多戰(zhàn)士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跳崖壯烈犧牲。”這些回憶和口述,讓困牛山戰(zhàn)斗慘烈畫面歷歷在目。
三是深挖遺跡遺物,追尋史實鑒證。多年來,我們始終懷著敬仰之心,把挖掘遺跡遺物遺骸作為還原史實真相的具體鑒證,在龍?zhí)?、甘溪等鄉(xiāng)鎮(zhèn)修建紅軍烈士紀念碑8座、發(fā)現(xiàn)紅軍墳74冢。我們已收集考證紅52團人員名單78人,發(fā)現(xiàn)虎井溝紅軍跳崖遺址、黃泥橋、田海清墳等遺址遺跡11處,收殮30多具紅軍遺骸集中安葬到甘溪、本莊等烈士陵園。收集有幸存紅軍陳世榮所用的軍號,以及紅軍用過的機槍、軍刀、步槍、水壺等遺物70余件。一個個悲壯故事,一件件紅色遺物,都凝結著紅軍赤誠為民的犧牲奉獻精神,銘記著氣吞山河的革命壯舉。
通過多方查閱資料、走訪調查、遺物遺跡遺骸驗證,困牛山戰(zhàn)斗脈絡清晰、史實清楚。紅軍戰(zhàn)士們?yōu)榱瞬徽`傷老百姓,寧死不做俘虜,毅然跳崖,大部分紅軍壯烈犧牲,他們?yōu)檐妶F主力突圍出石阡與紅三軍勝利會師作出了重要貢獻,用鮮血和生命詮釋了“絕對忠誠、信念堅定、勇于犧牲、赤誠為民”的崇高精神。
學習英烈精神,是對英烈遺志的傳承,更是筑牢中華民族精神支柱的必然。我們將以此次專題研討會為契機,舉全縣之力做好困牛山戰(zhàn)斗遺址的保護和紅軍集體跳崖壯舉崇高精神的宣傳、傳承,全面貫徹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全力以赴圍繞“四新”主攻“四化”,鞏固好脫貧成果,抓好鄉(xiāng)村振興,推動石阡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
責任編輯:曾麗華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