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把孩子交給他,我們放心!”
走近石阡縣石固鄉(xiāng)凱峽河村,夾岸青山突兀,凱峽河奔流向西,恬靜的農家,成林的翠竹,肥美的田園,幾陣雞鳴、狗吠、鵝叫,編織成一幅清秀脫俗的世外桃源圖。
走進凱峽河小學,“請出示行程碼、登記,我給你測量體溫。”日前,筆者在石阡縣石固鄉(xiāng)凱峽河小學(教學點)采訪。
瑯瑯的讀書聲從二樓一間教室里傳出,幼兒園的孩子們正在譚艷老師的引導下,快樂地做戶外運動。
凱峽河小學負責人周明是土生土長的凱峽河村人,199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9月以民辦教師的身份從事教學活動,2002年9月轉正為編制內教師,迄今一直在凱峽河小學從事教育教學工作。
“把孩子交給他,我們放心”
談起在教育教學中的苦和樂,周明30多年來深有感觸。“凱峽河村桃園組、周家組等河對岸的學生來學校,都要過河,就近連接兩岸的通道,是一座約莫50多米長、高約2米的滾水壩。”
蜿蜒數(shù)十公里的凱峽河,每到雨水豐沛的季節(jié),四周的水都匯流到凱峽河中,涓涓小溪瞬息間變成洶涌之流,奔騰的河水卻漫過了滾水壩。
每到漲水季節(jié),河對岸的十四五個學生去上學,少部分是會游泳的家長送,大多數(shù)都是周明一個一個背著,摸著石頭送過河、接過河。
“現(xiàn)在這座滾水壩是2009年8月動工修建的,之前就是一條木板架設的簡易便道,每次大水過后,每年要組織群眾修復好幾次。”時任鄉(xiāng)黨委副書記、鄉(xiāng)人大主席分管教育負責人程大富談到了修筑滾水壩的前因后果。
在走訪凱峽河村桃園組黃華昌等群眾得知,他們把孩子送到凱峽河小學,他們對孩子的安全、教育、生活一萬個放心。
“把學校交給他,我們放心”
筆者看到,凱峽河小學除衛(wèi)生間是磚混結構外,綜合樓是一幢全木質結構的二層樓房,樓下是幼兒園,廚房、教室、寢室;樓上是教室、辦公室、休息室,一共六間。
在幼兒園食堂里,餐廚用具擦洗得干干凈凈,擺放得整整齊齊;學生寢室里,床鋪安置有序,被褥疊得整整齊齊。一間10來平方的辦公室里,文件資料被分類裝訂后,一條線整齊地環(huán)掛在墻上,書柜上、辦公桌上一塵不染……簡陋的辦公設施,在周明傾心的布置下,顯得格外精致。
以前,凱峽河小學的門前是一塊水田,進出學校要從那條約40公分寬的田坎上通過,學生的安全往返,作為學校負責人的周明,時常是膽戰(zhàn)心驚。
“我一邊向上級請求物資幫助,一邊商量村民群眾給予勞動力支持。白天和群眾一起修路干活,晚上到村組群眾中協(xié)調勞動力搞學校建設。”2006年的暑期,周明和凱峽河村群眾一道,從農歷的六月初九至七月初六,筑牢好了一條學生往返家校的安全通道。
翻開2006年那個發(fā)黃的記賬本,參與務工村民群眾、水泥砂石開支等情況,記得明明白白、詳詳細細。
“當時我們就看重他處事謹慎、細致、公道、正派,把學校的教育教學、基礎設施建設都交給他,我們是完全放心的。”石固鄉(xiāng)時任鄉(xiāng)黨委副書記、鄉(xiāng)人大主席分管教育負責人程大富這樣道出了組織意見。
“傾情育桃護李,踐行初心”
“組織培養(yǎng)我入黨,當時鄉(xiāng)鎮(zhèn)領導是希望我能擔任本村的村干部。”在交流中,周明道出了他199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初衷。
“我們3個民辦教師白天教學生,晚上點著煤油燈教夜校‘掃盲’。”周明談到起不光要教育孩子們,還要對群眾開展“掃盲”教育。
“我們不能以任何理由耽擱學生的課程,學生一旦失學,又將會出現(xiàn)新的‘文盲’。”周明談到教育工作的連貫性、延續(xù)性。
翻開周明曾經(jīng)批改過的一疊疊作業(yè)本中的任何一本,學生整齊規(guī)范地書寫,每一次認真的批閱后面,一句句由衷贊美和激發(fā)鼓勵的評語,依然那么鮮紅,格外醒目耀眼。
“每一屆學生綜合素質的優(yōu)劣,就是我們教學質量最真實的成績單,學生的學業(yè)是耽誤不得的,特別是學困生,要付出更多心血來教育引導。”周明談到了如是檢驗教育教學質量的最佳方式。
“當初學校的條件是極其艱苦的,課桌凳都是學生從家里自己帶,學校開設了幼兒班和一至四年級,一共50多名學生,都是采用復式教學班的形式上課。”石固鄉(xiāng)時任分管教育負責人程大富談到了那段鄉(xiāng)村教育極其艱苦的歲月。
“哪怕學生人數(shù)再少,只要學校還在,我們就一定要用自己的良心,辦領導放心、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周明道出了他作為一名黨員教師的初心。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相信每一位教師的雙手都是一把精美的刻刀,精雕細琢,才能把孩子們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
責任編輯:冷曉意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