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蔬菜大棚”
本報訊(長順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雷春琳 宋恒婷)4月12日,記者走進長順縣長寨街道所把村蔬菜基地看到,棚內春意盎然,蔬菜小芽新鮮脆嫩,剛掛果的小番茄綠似翡翠。每個大棚都有兩三人管護,群眾務工形式從“計時制”變成現(xiàn)在的“承包制”,蔬菜品質提升,村民收入增加。
“以前上班每小時10元,每天8個小時,一個月拿2000元左右。現(xiàn)在一個人包5畝地,一個月3200元,管護好了還有獎金。”務工群眾婁小麗高興地說:“這是我的蔬菜大棚。”
大棚蔬菜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種植時間的早晚、管護方法等。所把村種植基地負責人李華介紹:“從定植、施肥、澆水、打藥、整枝到采收,全部由承包的村民獨自完成,我們做技術指導。”
承包了蔬菜棚的村民,基本能掌握所有的技術環(huán)節(jié)。“以后基地拓展規(guī)模時,我們可以直接安排有經驗的村民帶領其他農戶發(fā)展大棚蔬菜,作為臨時技術員,他們還能再增加一份收入。”李華說。
所把村村支書唐家錦介紹,村里選拔了10個業(yè)務強的種植戶,帶領村民從傳統(tǒng)農業(yè)種植轉化到職業(yè)種植。
如今,所把村大棚蔬菜種植面積達60畝,訂單充足,主要銷往上海、山東等地,2021年收入40萬元左右。下一步計劃擴大種植面積,對部分蔬菜進行深加工,利用股份經濟合作社網絡平臺、電商平臺擴大銷售渠道,增加經濟效益。
責任編輯:劉雅
網友評論